为深化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感,4月15日下午,兰州西北中学以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了班团会展示交流课。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司法审判流程,在实践中感悟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1 同学变身“法官”“律师”
本次模拟法庭以案例为蓝本,围绕一起校园冲突引发的“寻衅滋事案”展开。案件中,被告人因琐事纠纷纠集他人殴打同学,最终被依法追责。同学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展开庭审。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控辩交锋、最后陈述,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还原了真实的司法场景。
“审判长”正襟危坐,敲响法槌;“公诉人”义正词严,列举罪证;“辩护人”据理力争,维护权益;“被告人”深刻忏悔,反思过错……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戒尺”,更是保护公平正义的“盾牌”。
本次模拟法庭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案例警示学生:理性化解矛盾:校园纠纷应通过沟通解决,暴力只会让问题恶化;警惕“江湖义气”:盲目跟从朋友违法,终将付出代价;学法守法:法律是人生的“安全带”,知法懂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2 使法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在交流评议环节中,朱继龙老师从语文学科视角剖析本次模拟法庭班会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该活动与高中语文课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目标深度契合,通过角色代入和案情推演有效锤炼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其二,课程人文主题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又引导其领悟“立身以正、处事以公”的处世哲学。朱老师建议,今后可在展现法律刚性的同时,适当融入人文关怀元素,使法治教育更显温度。
实习教师谈及她们的体会:这次班会,学生用心准备,在情境创设和角色演绎中展现出极强的学习内驱力。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正义的理解,更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参演学生在法律术语运用、庭审流程把控等方面表现优异。此类活动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必备的法治意识,也起到职业启蒙的作用。实习教师建议可增设观众席实时参与案件评议,构建“庭审核心区+互动辐射圈”的双层育人场域,使法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活动最后,班主任对参演同学进行表彰鼓励。表彰了大家在角色诠释中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更通过仪式化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认同。这种显性激励与隐性育人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以奖促学、以誉励行”的育人闭环。
文/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