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南起汧河河谷,北出萧关清水河谷,全长900余公里。它在古代集军事与商贸双重职能于一身,是西出关中绕过陇山通向西域的理想路线,将整个长安通往西域的萧关古道贯通,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回中道”线路走向
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穿越关山去往陕西陇县,或许能触摸到回中道最真切的脉络。
关山,是六盘山脉南部自南向北近百公里绵延山麓的泛称。由于群山逶迤、沟壑遍布、风景优美、人迹罕至,一些户外穿越爱好者在关山山麓探索出多条探险线路,并在口头描述、网文游记、攻略中,将这些从陇县、华亭一带穿越关山至张家川、庄浪的线路称为“回中道”。
他们的观点依据在哪里呢?
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其标注的“回中道”,似与户外玩家所标注的线路暗合,东南起于陕西凤翔县,经陇县西北部的固关镇(距甘肃华亭市麻庵乡约20公里),逆水而上,从窄石峡(华亭与陇县交界处)进入华亭市麻庵乡,再由华亭出宁夏泾源至甘肃平凉四十里铺、经宁夏彭阳县最后至固原。
这条线路恰好位于六盘山脉东西两条主脉间的凹地之中,南起千河河谷,北出萧关抵清水河谷,途经的华亭市南有“回中”“回城”等地名,呼应着这种观点。
按照历史典籍的记载,“回中道”是天子出巡北疆最常走的道路,有多位帝王由回中道北巡:“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史记·孝武本纪》)“六年冬,行幸回中……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但按以上的线路,不经过泾川境内,汉武帝是如何到回中山拜祭西王母呢?从平凉四十里铺到泾川县城距离只有50公里左右,并不遥远,或许可以这样推测,汉武帝出回中道,沿川谷中的其他道路去回中山祭祀,也就一两天的事。
对于“回中道”线路走向,文史学者还有一种解读:从雍(今陕西凤翔)起,经今灵台、泾川、庆阳、环县,西至高平(今固原)。从凤翔至灵台因沿途泾川有“回中山”,因此这条道路被称为“回中道”,按这种观点,自然先有回中山,后有回中道,而汉武帝自然能来到泾川拜谒西王母了。
上面提及的两派观点,回中道的起点终点始终无异议,只是认定的所经路线有所不同。
2“回中道”是秦驰道一部分
“回中道”的兴盛自然要和秦皇汉武的赫赫声名联系在一起。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今甘肃省南部)、北地(今宁夏),出鸡头山(今甘肃省平凉崆峒山),过回中道。
既然是秦始皇西巡,回中路的修治便要采用当时道路修筑的最高标准——驰道。
回中道也是秦驰道“西方道”的一部分。《史记·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公元前220)治驰道。”在《汉书·贾山传》中,对驰道有了更详细的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树以青松。”可见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确实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但真正使回中道名气大振的是汉武帝,他一生中大的出巡有20多次,远超5次巡行的秦始皇。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安定郡,隶属21县,郡治高平县城(今宁夏固原县城),安定郡遂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重镇,其设置进一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随从“数万骑”。从汉武帝写的“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得。成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和豪迈。
3“回中道”的使命
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汉武帝下令修通长安起关中至安定的交通干道。回中道的修建规模比起秦驰道而言大幅“缩水”,如果说秦驰道是2000年的“高速公路”,那么随后汉武帝采用的则是“国道”的施工标准,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乐府《上之回》这样描述:“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可见修通回中道也是盛况一时。
古人在选择交通线路时,往往依山傍水逆流而行。在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回中道集军事与商贸双重职能于一身,是西出关中绕过陇山通向西域的理想路线。
当时的商旅驼队、使节军队,从长安出发走回中道接萧关道,直至到达河西重镇武威,一时回中道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一时回中道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由固原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道。
后来,随着陇关道的开辟,逐渐成为由经陇州入陇进入秦州及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回中道的入陇地位逐渐被取代,但它的功能并没有消失,宝平高速火烧寨至平凉段大致路线即经过了回中古道,昔日故道,沿途烽燧墩台遗址不绝于途,石拱寺、朝阳观、莲花台、建沟石佛群各种古迹仍可觅踪,足以让人一发思古之幽情。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