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家的账,清了!”2025年2月,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宣布丈夫生前遗留的200多万元债务已经全部还清,为长达21年的漫漫还债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21年来,她靠着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饭店,用一碗碗烩饼、一份份清炖丸子,一点一滴地偿还着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债务。如今,债务清零,她终于可以告慰亡夫,也为自己的人生交上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
1 命运骤变从“万元户”到欠巨债
2月13日中午,记者来到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在村子中央马路的南侧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便是姜恩兰经营的“大众快餐”饭店。一楼靠马路的一侧是饭店,靠院子的一侧则是她平日居住的地方。小店不大,摆放着六七张小桌,还有两个小房间。年后第一天营业,饭店里客人不算多,厨房里的蔬菜、肉都已洗净备好,大厅因生着炉子暖意融融。姜恩兰笑着说:“之前店里门窗漏雨,一直舍不得换,凑合着就过来了,直到今年年初才全换成新的。往年大年三十休息后,正月初四就开门营业了,今年债务还清,心里轻松多了,过年也就多歇了几天!”
记者面前这位73岁的老人笑容满面,可谁能想到,她这21年在巨额债务的重压下,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谈及过去,姜恩兰感慨万千。1976年,24岁的她从诸城辛兴镇嫁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与丈夫张平高白手起家。最初,他们推着小板车到公交车站卖烟酒,从200元本金起步,苦干两年攒下了2000元,这才走上了开店之路。此后,夫妻俩陆续经营起3家快餐店,生意十分红火,最多时雇了13名员工。他们还率先在村里盖起二层小楼,成为20世纪80年代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98年悄然降临。丈夫张平高不顾姜恩兰反对,决定关闭饭店,将2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编织袋厂。但由于经营不善,厂子欠下了巨额债务。姜恩兰无奈地说:“我不识字,我家掌柜的也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根本不懂做生意。当时厂子发货全是赊账,客户欠款70多万元,最后只能靠借钱维持,3年下来不但没挣钱,反而欠下了债。”2004年,厂子倒闭,张平高深受打击,同年被查出肝癌,不久便离世,那些未收回的货款大多也不了了之。
2 孤身扛债一碗烩饼里的风雨
“在结算完工人的工资后,我丈夫把人家欠我们的欠条一把火烧了,说要是我去要钱,还会发生纠纷,不如算了吧。在去世前8天,他不时陷入昏迷,可就这样,面对找上门的债主,他还是一一在对方的欠条上签了字。”姜恩兰说。
丈夫离世后不久,要债的人蜂拥而至。巨额债务如同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姜恩兰身上。有人劝她:“你一个农村妇女,也没什么技能,这么多钱怎么还?不如赖账算了。”但姜恩兰斩钉截铁地回应:“人死了,账绝不会死,不管谁的钱,我都替掌柜的还!”就这样,她许下了替夫还债的承诺,这一坚持,就是21年。
“我没什么文化,但我知道,人活着就得争一口气!再苦再穷,也不能没有信用,欠账还钱,天经地义!”姜恩兰心中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踏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丈夫走后,大儿子在胶州市里打工,收入微薄,小儿子还在上学,她只能一边种地一边还债。每次卖了粮食,她都会把钱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地去还。遇到债主有急用,她就拆东墙补西墙,先从别处借点钱应急,之后再慢慢偿还。
经济实在困难时,姜恩兰不得不把自家的二层小楼抵押给银行。有一次,她在去银行的路上,看到一名妇女因房子被拍卖,在撕心裂肺地痛哭。那一刻,她心里有些慌了:“要是我也落到这步田地,该上哪里住?会不会也无家可归?”于是,她向两个弟弟求助。弟弟们凑了钱,姜恩兰又去贷款,这才把房子赎了回来。
2005年,小儿子尚未结婚,母子俩决定重拾老本行,利用自家小楼开起了“大众快餐”饭店。姜恩兰既是厨师,又当服务员,店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人操持。快餐店本小利薄,每当攒够三五百元,她就赶紧拿去还债。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吃客人剩下的饭菜,捡树桩当柴火,还要随时应对上门讨债的债主,店里的食物、酒水经常被债主拿走。逢年过节,要账的人成群结队上门,她就给这人200元、给那人300元的尽量还一点。“最惨的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还为客人做了两桌菜送去,赚的200元钱还没捂热就拿去还了账,回家后,自己靠着5个小饼过了个年。”姜恩兰说。
“最难的是什么时候?”当记者问出这句话时,姜恩兰露出了苦涩的笑容。“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说过害怕、没说过觉得难,就算过年人家找上门来要钱,我也都挺过来了。最难的,是我侄子结婚的时候,我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向人借衣服还遭遇了难堪。”姜恩兰说的是13年前的事。当年,为了体体面面地参加侄子的婚礼,她向人借了件衣服穿,说好酒席结束就还。可她刚在酒桌边坐下,还没开始吃饭,对方就找了过来,当场让她把衣服脱下来还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呢?哪怕晚一个小时,等我回了家再来要也行啊!怎么能在酒桌上,当着新郎新娘的面让我脱衣服。”提起这件事,姜恩兰伤心不已,比起债主的责骂,这件事更让她难以释怀。
3 再遇波折咬牙坚持终见曙光
“还清了所有债务,我在村子里也能‘站’起来了。不管是利息还是本金,我不欠任何人的了。”姜恩兰说。
在姜恩兰的努力下,饭店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有时顾客甚至还需要排队等位。“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七八千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挣了将近一万元。”姜恩兰说,村子里的一个工程为她带来了不少收入,当时工人们常常赶工到深夜12点,经常来饭店吃饭。多亏了这些工人,她的收入有所上涨,还债的进度也加快了。
然而,就在债务差不多能还清的时候,又生出了波折。一开始,一些债主体谅她的艰辛,表示只要还清本金就行,利息就不用还了。可当她还清本金后,部分债主变了卦,拿着欠条又来索要利息。“有个债主曾说还上本金就撕毁欠条,债务一笔勾销,结果他却一直留着欠条,后来又找上门,说还差75000元的利息。当时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就跑到我大儿子工作的地方讨债,害得大儿子差点丢了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姜恩兰十分无奈,但是看着债主手中的欠条,她还是咬咬牙答应还钱。就这样,又花了3年半时间,她和家人终于把这部分利息还上了。
还完这部分利息后,还有最后一笔银行担保费用需要偿还。“当初我丈夫找了两个朋友帮忙做担保,产生了一些欠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不知道具体欠了多少钱,也找不到当时的凭证,还得去银行查账。”姜恩兰告诉记者,年前她在银行存了4万元,年后确定具体金额后,就会一次性还清,“这件事牵扯到两个担保人,我也不希望影响到他们。”姜恩兰说。
4 幕后故事手术台上的债务传承
长期的劳累让姜恩兰的身体不堪重负。2013年5月,她被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等多种疾病。为了给她做手术,两个儿子筹措了10多万元。可当时,姜恩兰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欠款。“债还没还上,又因为做手术花了这么多钱,当时真的不想治了。但是不行啊,万一下不来手术台,我走了心里也不安。”姜恩兰说。
在去医院做手术之前,姜恩兰清点了手里的债务清单,让儿子一一列在单子上。姜恩兰请来了同族的叔伯长辈,当着大家面读了单子,让两个儿子在上面签名按手印。“请大家放心,虽然我身体不好,但我家欠大家的钱一定一分不少地全部还上。万一我走了,这些债务就由两个儿子继续还。”姜恩兰斩钉截铁地说。安排好债务,姜恩兰才住院做了手术。幸运的是,在心脏中放了6个支架后,她最终战胜了病魔。
但命运似乎并未停止对这个家庭的考验。心脏手术后没几年,姜恩兰又因静脉曲张再次住院治疗。2021年,大儿子突发脑出血,差点偏瘫。好在姜恩兰和大儿子的身体逐渐康复,大儿子也能继续工作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其实,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两个儿子,让他们跟着遭了很多罪。”姜恩兰说,“刚开始还债的时候,小儿子才20多岁,因为家里外债多,一直说不上对象,直到30岁才结婚。”起初,她不敢向儿子们张口要钱,“他们刚成家,手里也没钱,我怕让他们帮忙还债会影响他们的家庭,所以一直自己默默承担,不敢让他们知道具体欠了多少钱。”随着儿子们工作逐渐稳定,在胶州买房成家后,他们主动拿出一部分积蓄,帮母亲分担债务。“他们说这两年房贷少了些,也存了点钱,能帮我一起还债。”两个儿子十分佩服母亲的坚持,姜恩兰也因儿子们的孝顺和懂事感到欣慰。
据《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