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关爱特殊群体……近年来,兰州市安宁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精细化开展网格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安宁区申报的《畅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30佳,为甘肃省唯一。
1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精细化网格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神经末梢”,是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安宁区通过整合资源,划分10个镇(街)大网格、89个村(社)中网格、458个小网格与518个楼院,融合党务、警务与服务,达成“三在格中”目标。全区109个机关党组织与1500余名党员参与社区治理,促进社区网格服务精细化,同时加强网格队伍管理,构建“1+4+X”网格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每个网格都配备专职网格员,通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上报网格内的问题,小到环境卫生、大到安全隐患,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李萍是安宁西路街道阳光社区的网格员,当得知辖区独居老人张素珍奶奶今年已经80岁,还患有心脏病、抑郁症且腿脚行动不便时,便主动添加了张奶奶的联系方式,每天询问她的身体状况。近日,张奶奶因为腰肌劳损和坐骨神经痛无法行动,李萍和同事主动帮她买菜送到家里。张奶奶感激地说:“只要我一叫,李萍就来了,帮我买菜、带我理发,还替我去医院买药,就像我的亲女儿一样。”
2 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服务群众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网格化治理效能,安宁区积极推动“互联网+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网格事件的线上流转、跟踪督办和闭环管理,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和“小兰帮办”信息化工具,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工作闭环。居民可以通过平台反映问题,社区工作者即时接单处理,形成了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2024年,已处理2.8万件群众诉求,化解成功率达97%。
“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有效解决了以往基层治理中基础底数不掌握、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风险防范不主动的问题。平台通过打造“小兰民情”“小兰网格”“小兰帮办”三大功能板块,建立“人、地、事、物、组织”辖区治理台账,以打点标记实时掌握辖区内各管理要素的底数和分布情况。同时,以此平台为中枢,对上实现对省级平安甘肃、“陇情e通”等10余个平台的数据贯通,对下实现对市级智慧城管、大气监测、市场监管、12345政务热线、“小兰帮办”、政务资源、视频监控AI等20余个系统平台整合并行,实现了各类治理数据和工作平台的资源汇聚。
3 多方联动汇聚合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安宁区通过与驻区高校合作,建立了校地志愿服务联盟,吸引6所高校的76个社团和1.2万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青春活力。同时,社区与辖区派出所、物业公司等联动,开展治安巡逻、反诈宣传、矛盾调解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
在此基础上,安宁区以“小区配建、原址改建”方式打造2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群众需求分3年逐步提升64个中心软硬件水平,塑造10个示范中心。通过整治“社区万能章”等现象,推动治理要素下沉,使212名临聘及公益人员转岗,化解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十里店街道社区网格员主动作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志愿服务下沉,成立“园大妈”“黄河先锋”“兰小青”等5支志愿者服务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分类开展“扶贫帮困”“扶危助孤”等志愿服务,帮扶辖区孤寡病残等困难群体25人,开展特色志愿服务50余次,领办群众“微心愿”60余件,服务群众1500余人次。
4 聚焦“一老一小”,彰显基层治理温度
聚焦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需求,安宁区按照“老有康养、幼有善育、弱有众扶”融合推进的思路,先行布局“老有康养”,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获评全国重点联系城市;推出养老助餐项目,构建便捷助餐模式,日均服务3500余名老人;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有4个社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安宁区坚持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盘活利用的原则,依托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统筹优化老年助餐网点设施布局,多渠道解决老年助餐场地,确保助餐网点全覆盖。去年以来,提升改造老年助餐示范点8个,建设“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示范机构3家,同时,不断完善助餐服务的优惠扶持政策,降低运营成本,最大程度让利于民,推动老年助餐事业可持续发展。在“幼有善育”方面,安宁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高校联合办学保障学位供给,新增学位7000余个,培育18家机构、1978个托位,创建省市级示范托育机构2家,改造公共空间建成多处儿童友好设施。同时,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弱有众扶”,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590名干部与关爱对象结对,帮扶实事2250件。
安宁区通过畅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赵鑫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