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习,家长和学生或许总在想什么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要想转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养出一个主动学习的孩子,下面这些建议,请家长一定要耐心读完。有一句话叫“胡萝卜加大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听话,那么我就奖励你,如果你不听话,那么我就惩罚你。
奖励和惩罚是一种驱动力,但它们属于外部驱动力,相比较内驱力来说,外驱力有以下几个问题:不具有延续性,奖励和惩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它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行动,可是,一旦没有,孩子会立刻停止行动。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责任。可是,奖励和惩罚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学,那么他的投入度肯定不会高。
相比较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参与度更高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会自觉自愿地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利用“停工期”,提升孩子学习效率。一部分孩子,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另一部分孩子,放学后先玩耍,疯玩上半小时后再回去写作业。本以为后者可能玩累了,没法学习了,没想到他们写作业的效率明显高于前者。
让大脑累了一天的孩子继续“加班加点”写作业,他们的效率自然不会高。相反,当我们给孩子点自由时间,让他的大脑可以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的大脑才得到真正的休息。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适当的时机下,需要给孩子留够“停工期”,效果可能会更好。
巧用“德西效应”,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第一次,他让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都做一些有难度的智力题。孩子们的积极性,没太大差异。第二次,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完成一道题就能得到一美元报酬,另一组没报酬。德西吃惊地发现,得到奖励的那组学生一开始很努力,但很快就没了兴趣。而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反而一直兴趣浓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和兴趣的,若我们再给孩子施加一层奖励,只会适得其反。不要轻易拿物质奖励去哄着孩子学习,而是尽早找到孩子眼里发光的东西。那个光才是孩子的兴趣点,父母要做的就是去支持他。多暗示学习的乐趣,少暗示学习的痛苦。尤其不要过早、过度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
(综合自光明少年、米哈里、凯叔讲故事等。文章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