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11月27日

20多位医护轮流当患病孤儿“爸妈”

2年多时间里,从康复治疗到日常生活,家庭式关爱一样不少

聪聪做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照顾聪聪。

7岁的女孩聪聪(化名)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她的爷爷已经80多岁,生活勉强能自理,奶奶已经去世,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她成了事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年多前,她因发育迟缓被老家郸城县民政局送到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接受康复治疗,费用由民政部门承担。

两年多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小聪聪快乐地成长着。因为无家属陪伴,科室里的20多名医护人员轮流照顾聪聪,男护士李坦当起“未婚爸爸”,护士长刘小会当起了“未婚妈妈”。平日里,大家自掏腰包给聪聪买营养品和零食,让聪聪享受到暖暖的关爱。

A 患病女孩被送到医院免费救治

聪聪智力只有2岁多,走起路来像企鹅一样左右摇摆。初冬的一个午后,她在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依偎在“院长妈妈”郭艳的怀里,幸福地看动画片,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聪聪出生在周口市郸城县一个农村家庭,2岁多时检查出心理发育迟缓,身体机能比同龄孩子落后很多。因为她的父亲触犯法律在监狱服刑,母亲离家出走,聪聪受到民政部门的帮扶,被送至专业治疗心理精神疾病的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护士张怡至今记得刚见到聪聪的样子: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停流口水,骨瘦如柴,“看起来很可怜”。在医院,民政部门介绍了聪聪的特殊情况,医院在明知道无家属陪伴、增加治疗负担的情况下,还是秉承仁爱精神接纳了聪聪。

聪聪住进了精神康复科,科室总共有20多名医护人员。“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孩子住进来意味着什么,她是事实上的孤儿,所以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承担起当爸爸妈妈的义务,对这个孩子多一些关爱。”11月25日,护士长刘小会向记者介绍说。

小聪聪每天要接受康复治疗,包括手工绘画、沙盘互动游戏等,同时还要做一些医疗器械类的物理治疗,因为年龄太小没法像成年人那样服用药物控制病情,所以只有不厌其烦地做康复。

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艳,也是小聪聪的众多“妈妈”之一,每次到科室看聪聪,她会像变魔术一样,给聪聪带去巧克力、汉堡包、牛奶等零食。尽管小聪聪现在还不会开口叫妈妈,但郭艳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教着:“来,聪聪,叫妈妈,我是妈妈……”

在郭艳看来,小聪聪的治疗不仅在身体上,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陪伴。“可以这么说,小聪聪是我们所有住院患者里医护人员付出最多的一位,从康复治疗到日常生活,大家都很尽心尽责,把聪聪照顾得很好。你看,她身上这衣服、鞋,都是我们医护人员自掏腰包给她买的。”郭艳说。

B“未婚爸爸”外出学习每天要跟“女儿”视频

科室里帅气的男护士李坦,目前还没有结婚,正外出在山东进修学习。因为长时间的治疗陪伴,他跟聪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聪聪唯一会说的称谓就是“爸爸”,而且只有面对李坦时才会叫出来。

李坦在山东学习的半年多时间里,每天晚上都会通过视频跟聪聪见面。科室里的其他同事说,小聪聪每天不跟爸爸视频,晚上基本上哄不睡。聪聪现在7岁了,尽管智力发育还是有些落后,但她也是懂得很多事情的,而且她的情感流露是最真实的。

李坦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是非常细心的。有一次,其他同事给聪聪买来湿巾,李坦看见后当场就“急”了:买婴幼儿专用的,以后要记得买婴幼儿专用的。

在医院的2年多时间里,小聪聪享受到正常家庭一样的关爱,这里有20多位“爸爸妈妈”。每天有人喂饭,有人穿衣,有人陪着做治疗,有人陪着玩游戏。春节时,她跟着大家一起包饺子;中秋节时,也跟着大家一起吃月饼。在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聪聪成为“大家的孩子”。

护士长刘小会说,曾经有一位患者家属看到小聪聪跟在医护人员后面,不解地质问“上班咋能带着孩子”,而当他了解聪聪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故事后,又变得很感动,给聪聪买了一大堆零食。

小聪聪特别爱吃肉肉、聪聪高兴时会把手放进嘴里、聪聪最喜欢看小猪佩奇……在科室,随便问哪一位医护人员,大家都能对聪聪的情况对答如流。2年多的时间里,20多名医护人员自发从个人工资里拿钱,给聪聪买衣服、买零食,用天使之爱呵护着小聪聪的成长。

聪聪现在改善了很多:体重增加了,小脸红润了,慢慢学着说话了,也能独立行走了。这一切,让她的“爸爸妈妈”们感到特别欣慰。“能看到孩子一天天改变,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也觉得特别有幸福感。”郭艳讲述着,高兴的泪水已经悄然滑落面颊。

据《大河报》

--> 2024-11-27 2年多时间里,从康复治疗到日常生活,家庭式关爱一样不少 1 1 兰州晨报 c195139.html 1 20多位医护轮流当患病孤儿“爸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