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高薪诱骗等违法案件。
类型一: 培训就业变高额借贷
案情:北京捌五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莱牛教育有限公司及西安讯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均以推荐知名企业、高薪岗位为诱饵,吸引高校毕业生等前来求职;之后又以“需参加培训”为由,诱导其支付或通过贷款支付高额费用,参加“新媒体运营/直播运营”“大数据ETL”等不同名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培训完成后,三家公司均未兑现承诺。
提示:求职前要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并慎重签署贷款协议,避免陷入身负高额借贷又没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类型二: 虚假招聘藏陷阱
案情:2024年3月,甘肃红歌聚贤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某直播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宣称“月薪7500元,安排4人间空调房,转正后有五险一金”,但劳动者入职后发现实际月薪、住宿条件等与之明显不符。2024年7月,苏州兆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未获昆山某科技公司委托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
提示:求职者要多种途径了解招聘公司背景,详细询问岗位信息、工作内容,对长时间大量招聘的要提高警惕。
类型三: 歧视性招聘损害就业公平
案情:2023年底,上海银傲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招聘信息中备注“XX地已满”“XX、XX地免”等字样,对特定户籍的劳动者就业进行限制,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益。
提示: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歧视等侵害就业权益情况,可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投诉反映。
类型四: 黑中介挪用劳动者工资
案情:贵州先锋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过程中,以购买商业意外保险为由,克扣1.4万余名劳务派遣员工工资共计165.89万元。所扣资金并未用于购买保险,而是被该公司截留挪作他用。
提示:劳动者有权知晓劳务派遣协议内容以及报酬数额,如发现公司未按合同全额支付报酬或出现克扣情况,可向当地人社部门举报。
类型五: 未经许可开展经营性招聘服务
案情:在未取得许可的情况下,广东清远市人才智力市场、湖北潜江镇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多家单位签订服务协议派遣数百名劳动者;湖北天门社区宏博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自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新天门”“天门社区网”发布招聘信息。
提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从事招聘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均应在显要位置展示相关许可。建议求职者注意分辨,并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