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几代至几百代的传承,形成了永不磨灭的精华。
我的家乡在陇南市礼县,这里虽然地小但“物博”,尤其非遗文化很多,如:宽川木雕、井盐制作工艺、挂面制作手艺、手工刺绣、手工核桃糖、剪纸等等,由于传承者越来越少,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已经失传了。而我却幸运地与剪纸有了不解之缘。
我初见剪纸时是在幼儿园时,我有幸成为杨老师的学生,她是一位“非遗”剪纸传承人。记得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时,她正在展示一幅精美的作品,那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我心中涌起了对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老师告诉我们剪纸是我们礼县几千年的文化,我们虽不大懂,但也跟老师专心致志地学了起来。记得刚开始学习剪纸时,我手中的剪刀似乎不听使唤,剪出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但杨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在她手把手的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能够剪出简单的五角星、雪花等。虽然剪的样子不怎么精致,却也是我们幸福的成果。
从那天起,一有闲暇,我就拿起纸和剪刀练习……渐渐地,我发现,剪纸与一般的绘画有所不同,它更加精细,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美感,每一剪都需要精确放置,即使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质量,通过学习剪纸,让我的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长大了,上了小学,记得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下一节课换为有趣的剪纸课,我高兴极了,非常期待下一节美术课的到来。剪纸课终于在我的期盼中姗姗而来,美术老师先教我们剪纸的基本技巧,然后让我们剪窗花和一些简单的图案。最后又告诉我们剪纸有两种剪法:阴剪与阳剪。阴剪一般使用画笔、剪刀即可,仅剪出图案;而阳剪需铅笔、剪刀、刻刀等众多工具,要剪刻出图画的线条。所以人们一般会选择阴剪,阴剪用的时间不多,而阳剪要用大量的时间。从那以后我更加痴迷于剪纸,又购买了各种剪刀和彩纸,并通过看一些剪纸教学视频学习,我学会了很多技巧。要耐心地将彩纸折叠成适当的形状,例如四折或者六折。接下来,我会在彩纸的背面画出想要剪出的图案,再用剪刀将图案剪下来。
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我会因为不小心剪坏了彩纸,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直到我能够成功地剪出我想要的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剪纸技巧不断提高,而且我喜欢在剪纸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比如我曾经用剪纸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在剪纸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剪纸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想象力和创意。我也体会到了剪纸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每当看到精致的剪纸,我不禁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魅力无穷,每一项技艺都凝聚着智慧与创新,学习剪纸,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匠心独运”的含义。剪纸不仅是我们陇南礼县的手艺传承,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