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08月22日

游故宫天安门 “触摸”北京脉搏

小记者们游览故宫。

探寻“故宫里的大怪兽”背后的故事,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华美,站在天安门感受那一份独有的心潮澎湃……8月15日,甘肃小记者、津报小记者、西海都市报小记者一同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广场,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知识的积累。让我们跟随小记者的脚步,一同感受历史文化与爱国主义的探寻之旅。

1 走进故宫博物院 触摸历史印记

走进故宫,高大的城墙,厚重的城门,庄严的大殿,这座明清两代皇家宫城的巍峨雄伟让小记者们惊叹不已。大家跟随着津报资深记者石娟老师的讲解,穿越历史长河,探秘古代文化,感受时间的魅力。尤其是故宫内“神兽”的传说与寓意,让小记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大家知道故宫有多大吗?” “每个神兽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路上,小记者们一边拍照、录像,一边听记者老师的讲解,“来了才知道,故宫不仅历史悠久,每一个角落都还藏着故事。”小记者陈昱林说,他想用手中的相机将这座巍峨的宫殿全貌都记录下来。

“我发现故宫中轴线上的大殿周围都很空旷,举目四望没有树。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为了防刺客?”马嘉懿好奇地向老师提出疑问。“之所以没有种树,一是为了凸显庄严宏伟,二是因为故宫大部分建筑是木质结构,如果遇到雷电引燃树木,进而引燃建筑,人就会被困在里面。”大家恍然大悟。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城墙背面有五个门洞,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在古代通常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在石娟老师的介绍中,同学们开启了故宫之旅。在午门前,小记者们向老师提出了一直好奇的问题:“为何电视剧上总要说午门斩首?”“古代斩杀犯人,主要是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那就必须选在人多的地方,‘斩市于嘈’在明清时期是一种惯例,‘推出午门斩首’实际上并不存在,在午门被斩首的,一般是犯了重罪的大臣,要被推出皇宫,也就是在午门——故宫的南门外惩处。”在石娟老师妙趣横生的解答中,小记者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

在太和门广场,大家注意到地面的砖石很疏松,原来这正是排水系统所在。“故宫里的排水系统体现了古代建造工匠的智慧,下雨时,地面中间高,两边低,这样便不会积水。宫殿上各种小兽的嘴也可以排水,雨水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小兽吐水的场面。”小记者们纷纷敬佩古人的智慧。

“我特别喜欢故宫的屋檐。”小记者刑天源同学说,他喜欢美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很感兴趣,觉得这些建筑充满了我国特有的文化之美。

故宫太大了,大到如果在每个房间住上一宿,一年也住不完;故宫的建筑太宏伟了,即便参观无数次,还是会与许多细节擦肩而过。故宫刻满了近600年的中国历史,小记者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仿佛要在仅有的时间里把整个故宫看完看尽,藏在心中。

一座座宫殿,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小记者们脚步不停,探寻不止,迫不及待地前往下一站。

2 参观天安门广场 致敬国旗护卫队

一想到能与历史上的伟人有过同一片时空和环境的交集,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不同的口音和背景的人们,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憧憬来到这里——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是什么样?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又是怎样的激动人心?在天安门广场,小记者们看到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下高高飘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大家神情庄重,不约而同向国旗敬队礼或行注目礼。

“这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边是人民大会堂,我们的左手边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石娟老师认真地为三地小记者们讲解,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并记录着所见所闻。

虽然初秋的北京依然炎热,但一点儿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等待在夜幕降临时观看降旗仪式的人众多。傍晚7时许,突然人群中传出一声“出来了,国旗护卫队出来了”!瞬间人群沸腾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天安门城门。只见国旗仪仗队的旗手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了出来。他们手握钢枪,身姿挺拔而坚韧,步伐坚定有力,“啪啪”的脚步声,如同战鼓激荡的节拍,由远及近。他们步履坚定地走过金水桥,踏上天安门广场。

“今天,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深刻体验,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回顾。”小记者田袁源表达心中的震撼。

愉快而充实的一天让小记者们意犹未尽。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 2024-08-22 1 1 兰州晨报 c178363.html 1 游故宫天安门 “触摸”北京脉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