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A05版)
嘉峪关的节奏不仅有横向的起伏运动,还有纵向的伸展和延扩,具体表现在关城的城楼设计上。比如,从水平线来看,嘉峪关的城楼在城墙的横线之上,还重叠六条横线,即三重飞檐与脊檐的水平视线。这七条横线(加城墙水平线)在顶尖的指引下作上腾运动,并与四角凌空的飞檐互为呼应,在凝固的、平静的建筑上产生一种腾越之势。耸立的城楼又与高大、厚实的城墙映照,使整个关城呈现不可侵犯的威严,无愧为“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长城建筑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嘉峪关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恰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嘉峪关近44公里的长城防御线,有墙体、墩台、城堡等,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历史永恒感。
嘉峪关不仅是明代长城西边的终点,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一座西部长城上的综合建筑体系。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关城建在峡谷中的嘉峪山上,在低地上仍呈雄跨之势。城墙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80米高的悬崖边,北衔鸟兽绝迹的黑山峭壁石关峡,形成一道铜墙铁壁。再往石关峡,沿悬臂城墙攀登而上,回眸大漠中的嘉峪关,正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向南走向讨赖河边,明长城西部第一墩在绝壁之上拔地而起。俯视讨赖河奔流不息,北岸陡峭壁立,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心动魄。而举目南眺,则见祁连山巍峨壮丽的雪峰,在白云缭绕中闪闪发光。
林则徐诗词《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写嘉峪关之高,写登上嘉峪关所见之景,嘉峪关的雄壮,被写到了极点。
可以想象,诗人站在关头的飞阁之上,极目远眺,关外树木一行行笔直地呈现在眼前。山上盘绕直上的长城极高,云彩在它的脚下,更显得极其壮观。
关之险,城之高,状天山之陡,瀚海之远。在这里,山势高峻陡峭,沙海辽远迷茫。天山,高峰耸峙,有如人并肩而立;瀚海,飞沙若浪,无边无际,视若海然。
林则徐诗云:“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这一带地势非常险要,东起崤山,西至潼津,高山峭壁之间,只有极窄的通道。而函谷关雄踞谷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古人说,一丸泥即可东封函谷关。诗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却偏用了句反问的话:谁说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我走出关外很远的地方,再回头看看,这关真如“一丸泥”了。
林则徐的诗句准确概括了嘉峪关的特色:严关、险关、雄关。所谓严关,即庄严肃穆之关,在雪山戈壁大漠的映衬下,嘉峪关一身豪气,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威严,有“万里征人驻马蹄”的精神力量。所谓“险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所谓“雄关”,早就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加之层楼叠嶂,重关并守,壮丽雄伟的气象更深入人心。 据《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