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08月14日

非遗里的甘肃服饰

(接A05版)

陇南地区的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崇山密林中,环境与生活习俗与其他地区的藏族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多以白马人称呼,他们的服饰别具一格,2017 年白马人服饰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白马人的服饰也有节日和日常服装男女款的区别。男子服饰简洁朴素,包括帽子、长衫、短衫、裤子、番鞋、腰带等。日常长衫为右衽、窄袖、长至膝盖,多用青色或灰白色的粗麻布制作,用羊毛线编织单色腰带,便于劳作。节日长衫多为对开襟,袖口略宽,用深蓝色的羊毛褐布制作,在衣领和袖口处装饰精致图案。帽子是白马人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男子多戴沙嘎帽,用白羊毛毡制成带花边的浅底圆盘,波折状帽檐,帽顶一侧插2-3根雄鸡尾羽做装饰。男子在夏天多穿着凉 快单薄的草鞋、麻鞋等,小腿裹缠子,便于在树林中行走;冬天的番鞋用生牛皮或猪皮做底,麻布、毛毡或棉布做鞋筒和鞋帮,小腿裹羊毛织的毛缠。

白马女子服饰丰富,包括帽子、头饰、百褶衣、短衫、坎肩、腰带、围裙、绣花鞋等。节日穿百褶衣或百褶裙,用羊毛褐子或麻布制作,现在也用棉布或丝绸制作。上衣、下裙相连接,上衣对开襟,袖口宽而短,下裙较短,以红、深蓝、褐色为主,在衣领、袖子和背部有刺绣图案,腰间系横线条装饰的彩色围裙,与其他藏族围裙类似。日常服装多为麻或棉布制作的蓝色长衫,夏季着短衫、坎肩,右衽,衣领、袖口和裙边用黑色或彩色条纹装饰;腰系黑色围裙,蓝色饰边。节日服装中的腰带为近2米长的彩色丝带,与华丽的百褶裙相配;日常的腰带多为红或黑色,3米多长。头上戴鱼骨牌头饰,用红毛线串缀5、7、9个带小孔的圆形鱼骨牌,毛线后段和12串各色串珠相互搭配制成。青年女性将前段的鱼骨牌与发辫绑扎在一起,在头顶缠绕,后段毛线和串珠从耳边自然下垂;年长女性将鱼骨牌和头帕一起缠绕在头顶,或戴平绒瓜皮帽配鱼骨牌头饰。女性鞋子为番鞋和绣花鞋,千层底的绣花鞋有尖头圆口、圆头平底的样式,小腿上裹缠子。最后以荷包、首饰、钱袋、烟袋、胸牌、耳环、手镯等作为配饰。

从整体民众的服装来看,蒙古族、裕固族、藏族穿着多为长袍、戴帽、腰带、长靴,在局部进行装饰,满足生活劳动的需要。如长袍可以为腿部保暖,高开叉减少了下摆的束缚,有利于行走、骑马等日常出行,窄袖便于耕作劳动。白马人因生活地区较为温暖湿润,山高树密,因此服装以防晒防湿为主,用绑腿和番鞋适应密林环境。各类帽子具有保暖或防晒功能,宽腰带满足了腰腹部保暖、发式和饰品固定等需要,兼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各类华丽贵重的珠宝首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古老民族的服饰种类、款式、用料、色彩等,与周边诸多民族、包括中原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甘肃特有的民族服饰文化,它似流动的图画,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神韵。

甘肃省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除了体现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外,也成为各界艺术家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艺术家绘制丰富的民族风土人情,其中特色服饰成为画面重要的表现元素,无论是蒙古族的厚重华服,裕固族的红顶帽子,还是藏族的皮袍珠宝,白马人的轻快百褶,都被反复表现,从而将甘肃多彩的服饰文化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据《甘肃日报》

--> 2024-08-14 1 1 兰州晨报 c176555.html 1 非遗里的甘肃服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