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08月01日

青衿怀道义 权衡可致远

兰大附中高三(7)班 漆才旸 指导老师 米司琪

庄子曾有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一生中,有无数次对于“获取”和“丢失”的考量与选择,或利益,或声名,或生命。利益为何?可为家国大利,可为蝇头私利;声名为何?可为留于历史的美名,可为莫须有的伪名;生命为何?是人生在这做出选择的基础。那青年人该当何为?我认为青年人面对选择应当以心中道义为尺,来衡量自己的抉择。

知道义,方可辨生命之轻重,生命的轻重,并非有着绝对的衡量标准,曾记否,张骞出使西域,被囚禁他国十余载,终开辟丝路;曾记否,苏武牧羊北海边,空守到白头,最终持节归汉朝;曾记否,鲁迅先生以笔代刀,在层层暗杀之下,刀刀指向“吃人”的社会。君可见,生命停留在19岁的戍边战士陈祥榕,他本可以后退一步保全己身。正是他们坚守心中道义,用自己血肉之躯垒起时代的大坝,用一人之命来撼动万人之心。因此,我们足以见得,生命的权衡在于道义的基准:是否流血,是否舍去生命,都应在于我之所为是否利于时代。

明道义方可知声名之取舍。声名并非在于本身为美名或是伪名,而在于“声名于谁?”在于关注声名的对象。外交工作者耿爽在与外方代表唇枪舌战之时,“己名”等同于“国名”,因此不舍一人之名,不失一国之威。由此观之,声名在个人,国家,与安危间环扣。明道义,知所求,方可在繁多的抉择之中求得于己,于国最有利的声名。

行道义,方为择端方之举。当今社会,信息繁杂,良莠不齐,人们无时无刻在利益中徘徊,但正如《吕氏春秋》所言:欲知乎直,则必准绝;欲知方圆,必以规矩。在种种谋求私利的行为之外,却总有舍小利而成大益者:穿梭于铁花中传承非遗的江寻千;扎根于中国北部的青年先锋秦 飞;西部计划的青年学子们。“所行通最窄方可登高台”,他们踏实至稳,行过最窄之行,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他们为大义舍己小利,方登上时代高台。

岁月因少年的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间因青年的挺身而出而更加瑰丽,“利益”“声名”“生命”,非一时取舍,而是多番权衡比较的结果,往后流动的岁月中,少年应以道义为准,纷繁多元应,纵横凌云笔。

--> 2024-08-01 兰大附中高三(7)班 漆才旸 指导老师 米司琪 1 1 兰州晨报 c174073.html 1 青衿怀道义 权衡可致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