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快走10公里,是45岁的郑州市民马军坚持多年的习惯,风雨无阻。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他还有更重要的事:确保身体合格,参与无偿献血。一米七五的身高,不胖不瘦的身材,戴着一副眼镜,朴素的衬衫长裤……走在街上,马军是人流中的普通一员。殊不知,他有一个让很多人“惊叹”的公益标签——目前郑州市无偿献血次数最多的人。
截至2024年7月中旬,马军坚持无偿献血24年,累计献血352次。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如此“执着”?记者见证马军的第352次无偿献血,听他讲述参与无偿献血的心路历程。
1 第352次无偿献血
7月12日,周五,马军调休。他一大早出门,赶往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上午9时许,来到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开始再熟悉不过的流程——在一楼登记处,马军出示本人身份证,领取一张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者健康征询及检查表。接下来,便是体检。
献血前健康征询,包括“近五天内是否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一周内是否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34个问题。他认真看后,在“没有”一栏打钩,随后,在“献血者知情同意书”下方签名。
血压139/89mmHg,脉搏75次/分,一般检查要填写身高、体重,还要测量血压、脉搏和体温,马军的检查结果均为“合格”。
献血前血液检测尤为重要,马军要进行的是单采(血小板),相对于全血,要求更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比重、转氨酶等都要检测。他的检测结果依然是“合格”。
经过这些流程,马军拿着自己的献血登记表,乘坐电梯到三楼,按照工作人员的安排,在血细胞分离机旁坐下准备献血。在他身后的墙上,悬挂着直抵人心的宣传语:每一位献血者,都是英雄。
工作人员麻利地在马军的右臂肘窝消毒、扎针,鲜红的血液顺着密闭的管道流入单采机,捐献正式开始……马军端坐好,向工作人员道谢。
献血登记表上显示,他上次献血时间为2024年6月下旬,已无偿捐献全血13次,成分血338次。这天,是马军的第352次献血。
一切很顺利。上午10时50分,马军顺利完成献血,看着自己捐献的一袋血小板,他的目光柔和有爱,“等检验合格后,就可以用来救治患者了。”
2 血站的“常客”
稍事休息后,马军从工作人员手中,双手接过自己的又一张无偿献血证。
马军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献血是在2000年5月。那天,他途经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附近时,看到一辆流动献血车。
第一次他献了200毫升全血。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意犹未尽”。当他得知献全血还有400毫升的标准后,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再采200毫升?工作人员告诉他,想继续献的话,等6个月后就可以,担心流动献血车不好找,特意提醒他也可以去血站献血。6个月后,马军找到血站,进行了第二次献血。从那以后,他成了血站的“常客”。
从2000年5月至2006年6月,马军先后捐献全血13次,5000毫升。这是他无偿献血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参与无偿献血的方式,由献全血转为献成分血(血小板)。”马军说。
捐献成分血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无偿献血形式,就是身体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公民,利用先进的自动化血细胞分离机和一次性无菌耗材,可以捐献血液中的某一种成分,比如,血小板、红细胞等,目前我国开展较多的是单采血小板。其优势在于,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缺什么补什么。
从2006年年底到2012年6月,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为不低于四周;2012年7月开始,执行新版的《献血者身体健康检查要求》,调整为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为不低于两周。
献血小板间隔时间短,捐献频率高,让马军后期的捐献次数大幅增加。截至2024年7月12日,他的无偿献血累计达352次,包括全血13次,5000毫升;成分血339次,673个治疗量。
3 每天快走10公里
怎样让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满足献血要求?马军在饮食、锻炼等方面自有一套。
先说吃。马军平时不喝酒,也没有刻意控制饮食,一日三餐,家常便饭,他会在献血前三天尽量清淡饮食,不吃油炸食品、烧烤等高热量食物。
再说锻炼。马军最热衷的方式是快走,每天快走10公里,每分钟110步到130步之间,他至少坚持了7年,风雨无阻。
回望24年的无偿献血历程,让马军“耿耿于怀”的,是曾“浪费”半年多时光。那是2007年2月,因为他对捐献血小板的知识不够全面了解,心里有顾虑,加上家人担心频繁献血会影响健康,所以,他的献血按下了“暂停键”。
那段时间他一边查阅各类资料,一边利用当时比较流行的无偿献血志愿者交流群,联系北京、深圳、洛阳等地的无偿献血“前辈”,请他们帮忙答疑解惑。马军了解到更多科普知识,明白捐献血小板的过程中,血液在密闭管路流动,跟血液分离机本身并不接触,密闭管路也是一次性无菌耗材,用完即销毁,确保安全,这些“前辈”多次捐献血小板后,身体也都好好的。
马军打消了顾虑,从2007年10月又开始献血,“没有顾虑和负担了,献血时身心更轻松。”后来,他多次用这段亲身经历提醒其他人:参与献血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无偿献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心甘情愿去做。
4 挽救更多生命
“安全血液拯救生命,献血让世界更健康”,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一楼墙上,张贴着“百次献血者荣誉榜”(数据截至2024年3月7日,人名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格外醒目。
荣誉榜上,按照100次以上献血者、200次以上献血者、300次以上献血者分类,密密麻麻满是名字。其中,300次以上献血者有7人,马军名列其中。
在众多爱心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统计数据也在不断刷新,截至2024年7月12日11:30,郑州市无偿献血100次以上的有725位,200次以上的有88位,300次以上的有9位……
记者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获悉,目前,马军已无偿献血352次,是郑州地区献血总次数最多的人。
“有不少人对我的献血次数感到惊讶,问我:是不是献血‘上瘾’了?”马军淡淡一笑说,这其实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24年的坚持,献血早已成为习惯,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就是普通人做着平凡的事。”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随着年龄的增加、献血次数的增加,马军越来越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注定是微弱的,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相伴前行。
按照我国现有规定,献血者年龄为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其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45岁的马军,有自己的预定目标吗?
“顺其自然吧,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我会继续无偿献血。”马军参与无偿献血怀着一颗“平常心”,他说,即便多年以后由于年龄原因不能献血了,也会以志愿者的身份科普无偿献血知识,“参与无偿献血,帮助挽救更多生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