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河南漯河的天气酷暑难耐。时宝光拄着双拐从8公里外的公司,辗转赶赴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下午2时,到达医院时他早已满头大汗,而他要接替换班的另一位同事崔志超还没有吃上午饭。
他们共同照顾的一位病号叫杨化亭,与他们非亲非故,原本只是普通同事而已。今年2月7日,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杨化亭突发脑梗瘫痪在床,其老家远在陕西,因家庭情况特殊,无人在医院看护。尤其在ICU抢救期间,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生死关头,一群残疾人同事自发到医院轮流照料。他所供职的公司华职云场得知情况后,陆续拨款10余万全力救治,最终让杨化亭转危为安。
7月13日,记者前去医院采访时,杨化亭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在医院精心治疗和同事们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大有好转。虽然说话仍有障碍,但他坚持在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写下感谢的话语:“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
A 男子突发疾病瘫痪,残疾同事轮番照料
多年前,杨化亭已经脑梗过一次了,正是因为那次脑梗才导致他身体残疾。2023年年底,在残联部门的帮助下,他到华职云场周口就业云场工作,今年年初又辗转到漯河就业云场工作。
今年2月7日,刚到公司不久的杨化亭再次突发脑梗,导致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公司第一时间联系了医院进行救治,并联系了杨化亭的家人。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杨化亭的家况困难,没有人可以到医院进行照顾。
于是,热心的同事主动站了出来,自发成立了一支陪护队。随后,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医院里,守护在杨化亭身边,陪着他一起做康复训练,给他喂饭、更衣、穿鞋,悉心地照料着他的日常生活。原本普通的同事,处成了亲人一般。
“你要配合治疗,可不能偷懒啊。”病床边,照顾他的同事崔志超叮嘱他说。杨化亭说话尚还吃力,他用饱含深情的眼神望着崔志超,很认真地点了一下头。
病友说,刚到医院时,没有一个亲人在杨化亭身边,只有同事在陪伴,让杨化亭心情沮丧,曾经产生过自我放弃治疗的念头。5个多月来,是同事们亲人般的陪伴,让杨化亭重拾了生活信心,现在特别努力配合康复训练。
B 同事不离不弃,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
实际上,杨化亭在医院差点“死”过一次。
今年3月14日,正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杨化亭因为感染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出现了肝肾衰竭,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
崔志超将杨化亭的情况反馈给了公司,“决不放弃治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抢救下去!”公司领导的一句话让大家捡起了希望。崔志超跑去跟医生沟通,诉说他们和杨化亭之间的故事,而医生们也深受感动,医生说:“他们太不容易了,是同事更像是家人。”最终硬是把杨化亭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崔志超本人也是残疾患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是为了让杨化亭继续治疗下去,他拖着行动不便的双腿来回奔波,为杨化亭的治疗寻求帮助。那半个月,杨化亭在重症监护室,探视受限,崔志超就和同事们守护在监护室外,盼着医生告知监护指标的相关消息。某一项指标好转了,几个人像中彩票一样高兴。一个患病的杨化亭,让原本也只是同事关系的“男人帮”,成了亲兄弟,而杨化亭,则是他们最需要呵护的一个小兄弟。
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的时宝光,是另一位常来照看杨化亭的同事。有一次因为阴天下雨,时宝光匆忙赶到医院上台阶时不小心滑倒,手掌擦伤流血,但仍然忍着疼痛坚持乘电梯上楼,坚持陪伴杨化亭。
还有一件事令人感动。就在杨化亭住进重症监护室的那段时间,他或许知道自己的情况不好,通过医生给守护在外面的同事传话,想在“临走前”喝上一口老家味道的大米汤。
因为杨化亭老家在陕西,他们那里的大米汤做法与河南不同。于是,崔志超等人就从网上购买食材,从短视频平台学习教程,在家熬好后送到医院。
后来,医生说,杨化亭喝到老家味道的米粥时,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热心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弥补了杨化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C 身边从来不缺热心肠
“来,跟着我的手势,练习站立。”7月13日,记者在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成人康复科采访时,科室主任张双双正在指导杨化亭进行肢体动作的康复训练。
“这个患者的情况很特殊,都是同事来照顾他,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们医院也很重视,对杨先生的康复训练格外关注。”张双双说,经过5个月的持续治疗,杨化亭的状况明显好转,现在可以简单说话了,也能写字,吃饭也好了许多,精神状态也比刚到医院时好了很多。
虽然杨化亭现在说话还不是太清晰,但他坚持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非常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
据了解,杨化亭工作的华职云场,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特殊之处在于,该公司有1400多名在职员工,而其中的95%以上都是残疾人,无论是智力障碍、肢体残疾、语言听力残疾等都不是问题,经过上岗培训后,即可上班拿工资,完全帮助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实现自食其力。
看着歪歪扭扭的字体,照料他的同事崔志超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几个月的付出值了,我们本就同病相怜,相同的经历让我们成了一家人,化亭一天天在好起来,我再苦再累也是感到欣慰的。”他说。
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