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04月08日

读《苏东坡传》有感

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一弘毅班 牛多多 指导教师 张彩兄

中国人总是会与东坡不期而遇,斗笠下、酒盏旁、竹林里。他的书简札记熨帖着大地,墨迹题跋潜藏在河谷,见之如故人相逢,倍感亲切。

对这位难得没有被神化的文豪,林语堂先生以至纯至真的敬爱为其落笔,使后人得以一睹东坡平生风采,深感其为人处事,皆是处世楷模。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一处翠华丰茂之地,以一种臣服的姿态为一门词家的诞生作出了神圣的预言。究竟是怎样的词者,摄尽方圆数里灵气而降?在他的传世之作中,确乎是使人有几分相信这个传说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笔皆可畅达之” 的真纯灵粹,岂是尘垢蒙心功利染面之徒可达到的?非但东坡自身如此,其父二十七岁发愤读书而文名大噪,其弟天资和清且机敏冷静更甚其兄。东坡能够永葆自身的纯粹,与这样天赋出众的父亲、弟弟相处亦是重要原因。

身处井隅,心向璀璨。

东坡“历典八州”的事迹是永被传颂的——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坚毅与达观真正完美融合的可能性,他永远能够在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涩中创造甘甜。炙羊骨,酿桂酒,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似乎和那些悲剧英雄不太一样——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最精妙的智慧、最悲愤的呐喊迸发出来,愈发使人至为钦敬东坡的淡然豁达。他并不想和自己寄身的这个世界斗个你死我活,他真正的心灵早已超脱出了一切世俗的污浊。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折其节。

淡然面对困苦波折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没心没肺的自我主义者。他真正悲悯的是那些与自己素昧平生的百姓——“尔来三月食无盐” 的农夫,“投泥相溅惊”的工人,“茆苫一月陇上宿”的田妇。甚至在鄂州农耕以自给时,他还写信劝太守制止杀婴恶俗。由于他的爱民至深,招致许多当权者的嫉恶,但东坡始终未曾因此将慈悲束之高阁,他勉强洁身自全,却是在自始至终膝骨不软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不得不令人慨叹。

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所谓“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的浩然正气,正是东坡万古不朽的遗风!

--> 2024-04-08 静宁县第一中学高一弘毅班 牛多多 指导教师 张彩兄 1 1 兰州晨报 c151416.html 1 读《苏东坡传》有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