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4年03月28日

拱星墩街道

巧用“1366”工作法织好为民服务“一张网”

志愿者照顾老人。

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街道拱星墩后街社区党委以“小网格”为单位,充分发挥“大党委”引领作用,聚焦社区“精细化治理”,利用“1366”工作法,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新格局,加大网格走访、利用优势资源,使网格动态管理纵横联动,共建共享织好为民服务“一张网”。

“1”本民情日志 掌握辖区社情民意

近日,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街道拱星墩后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接到辖区一居民的求助电话。求助的居民是辖区晶源小区的高龄老人刘远香,平时刘奶奶和老伴儿两人独自居住,最近因为刘奶奶身体不好需住院治疗,想要把88岁的老伴儿送到女儿家暂时居住,但因为老人腿脚不方便,女儿一人无法将老伴搀扶下楼接到家中,便求助于社区。随后,社区利用小区网格“微信群”,召集党员志愿者,帮忙把老人送到兰州大学第一分部家属院的女儿家中。

依托辖区网格,聚焦辖区居民需求,不断做优服务,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今年来,拱星墩社区组建“一亲三心”工作队,队员定期走访入户,填写民情日志,建立民情簿,通过和居民、党员聊天直接掌握群众需求以及意见和建议。同时,以党组织共建为抓手,有效整合辖区单位资源,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志愿服务活动为补充,逐步破解了辖区“一老一小”服务堵点,实现服务力量由“散”向“合”转变。

“3”条服务热线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近日,拱星墩后街社区残疾居民吴淑琴打来求助电话,想要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给她办理残疾证,了解到情况后,拱星墩街道残疾专干主管徐明第一时间为其预约,随后第三人民医院专业的评残员上门服务,对吴淑琴阿姨进行评定服务。

今年以来,拱星墩后街社区通过摸清辖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有意愿、有能力、有时间、有信心的“四有”居民参与助老服务,并通过专业培训,强化志愿者服务水平。社区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律师、家庭医生、微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20余人组成的助老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心理咨询、养老宣传服务、义诊、便民服务、中医理疗等服务。同时,开通办公电话、网格员电话、楼院长电话三条热线,让居民有事第一时间想到社区,遇事能找到社区,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6”个特殊身份 全心服务居民

拱星墩后街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员“铁脚板”优势,常态化开展入户摸排、“敲门行动”等活动,摸排梳理辖区范围老年人1196人,未成年人852人,按照“一人一档”建立档案资料,根据困难类型,实行动态管理,制定“一周一访、一月一访、一季一访”上门走访制度,确保辖区居民底子清、情况明、服务实;利用网格人员“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聚焦居民矛盾纠纷、生活难题等治理难题,当好“信息收集员”“情绪疏导员”“矛盾调解员”“安全守护员”“政策宣讲员”“事务代办员”;同时,针对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由社区牵头,通过“敲门行动”,开展社区志愿者与困难群众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常态化提供急事“代跑”、意见“代收”、难事“代办”等服务。

“6”个服务目标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3月15日,拱星墩后街社区联合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康养与教育学院的志愿服务队前往辖区高龄独居老人田奶奶家中,为她按摩、收拾房间、打扫卫生。

以辖区居民“安居”“友爱”“健康”“幸福”“奉献”“和谐”为服务目标,近年来,拱星墩后街社区坚持打造“党建+重点项目”“党建+岗位示范”“党建+志愿服务”党建品牌,深挖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老年人力量,组建10个社会组织,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红领巾”“夕阳红”2个特色志愿服务队,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志愿服务、知识讲座、邻里议事等,做实做细民生诉求解答、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群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水平、凝聚服务合力。同时,联合辖区共建单位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农’情蜜意送到家,康养服务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义务为辖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等特殊群体提供推拿按摩、理疗针灸等康养服务。此外,每月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代购买服务、开展义诊服务30余次。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通讯员 罗维娜 记者 张艾萍

--> 2024-03-28 拱星墩街道 1 1 兰州晨报 c149711.html 1 巧用“1366”工作法织好为民服务“一张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