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满江红》时,我正值孩提,语文课本里的一栏出现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那时的我以为岳飞只是在讲要珍惜时间,要在短暂的人生里做有意义的事,莫要等到白头方后悔。
仲夏夜,我与姥爷同坐在庭院里。我从小就听姥爷讲爱国故事。那天姥爷讲到了爱国英雄——岳飞,从他出生的时代到他生平的壮烈故事,再到他在最后的时间里倾尽一生热血与泪完成的《满江红》,我才真正开始了解这位心系祖国却难酬壮志的民族英雄在写下《满江红》时心里是那样悲愤。因为一个软弱的皇帝,一个自以为是的宰相破灭了国家昔日的繁荣,这“恨”到死都难“灭”,才写下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不知姥爷是对这位英雄的同情,还是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战斗时光,我总觉得能透过他那内陷却坚定的双眼,透过那晶莹的泪花看到一个英雄对另一个英雄的敬畏与缅怀。那时的我是无法理解那复杂的情感。如今想来,那感情是只有历尽磨难却仍挺立在城门下的战士才会理解的。
高一,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江红》。电影节奏明快,结尾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全片没有出现岳飞,却人人都是岳飞。每个人为了国家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杀掉奸臣,拿回岳飞的遗书《满江红》。这部剧最好的彩蛋就是影院外的万家灯火和国泰民安的场景,人人心系祖国,渴望和平的愿望。
《满江红》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及其所包含的情怀与精神远大于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解释。我们要用心感受岳飞难以表达满腔的愤懑而写下“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用心理解岳飞面对功名不为所动写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心体会岳飞纵使千拦万阻仍壮怀激烈地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如今的少年郎再难感同身受当年岳飞精忠报国的壮志与遗憾,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都只是浮于表面的英雄的影子,而真正丰盈的是他至死不屈的灵魂。悠悠岁月,中华儿女传承和吟诵,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