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随着甘肃小记者成长计划寒假特训营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金城关阮氏非遗文化基地,跟随非遗传承人阮熙越老师学习兰州刻葫芦的技艺。
来到阮老师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一个个样式多变的葫芦上,有横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也有矗立山巅的白塔;有惟妙惟肖的山禽猛兽,也有流传百世的千古绝句,令人无比赞叹。随后阮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葫芦的各种形状样式:常见的瓢葫芦,形似长柄瓶的长柄葫芦,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等等。
人们为何要刻葫芦呢?原来“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寓意多福多禄;而葫芦又“多籽”,也寓意着“多子”,可见葫芦也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在葫芦上雕刻图案,既可欣赏,又可表达美好寓意,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我们前往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亲自体验如何刻葫芦。
刻葫芦的流程听起来十分简单:首先选择好自己要刻的目标,其次使用铅笔在葫芦上描画出轮廓,然后使用特制的钢针沿线条刻出图案,最后使用油画棒上色,将多余颜色擦拭便算完成了。等到真正上手的时候,我才感受到其中的艰难。
第一个难点在于描画目标的轮廓,刻葫芦对于画工的要求很高。图案是平面的,但葫芦的表面却是曲面,在“化平为曲”的步骤上十分考验画工的细心和耐心,线条绝不能一蹴而就。为了表达我的追求,在图案上我选择了莲花,因为周敦儒《爱莲说》里形容莲花如同君子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虽然有橡皮可以擦改线条,但我仍吃了不少苦头,有时未把控好力度,画出来的线条便有些曲折。好在从结果来看,图案的比例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难点便是雕刻这一部分了,阮老师向我们演示了如何雕刻图案:雕刻时应将刻针斜于葫芦面,根据线条的走势雕刻,需要刻出平面的话,便需“以线代面”,用密集的刻线来代替所需刻出的平面。阮老师雕刻时虽一脸轻松,但刻出来的线条却流畅有力,让我敬佩。当我这个“新手”真正上手的时候,才发觉其中之难处。雕刻十分考验人的耐心,有时力度过小,刻出来的线条十分浅;有时用力不均,刻线便显得坑坑洼洼;有时又用力过度,线条超出了图案范围……但最终有惊无险,完成了雕刻的任务。
上色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个过程最轻松的了,只需要挑选心仪颜色的油画棒,使用平铺上色的方式将颜色铺满图案,再使用纸巾擦掉葫芦面上的颜色,剩下的颜料都留存在刻线中,便能呈现出图案。我便使用粉色的油画棒为荷花上了色,转而使用绿色的油画棒为荷叶上色,最终的成品效果还算不错,欣赏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我十分的满足,并且感到十分的有意义。
通过这次刻葫芦的活动,我体会到了刻葫芦这种民间艺术的乐趣与意义,也磨炼了耐心。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体验刻葫芦这种艺术,让刻葫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仅存于老一辈兰州人的记忆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