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3年12月25日

守护·笑脸·希望

安置点的孩子们。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田瑞峰 摄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在大大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12月23日上午,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临时安置点靠近村口的一顶帐篷里,传来孩子们的齐声合唱。帐篷外,王彩梅等志愿者各自忙着手中的活。

这是一顶专门供孩子们学习的帐篷,里面有凳子、有黑板、有老师。接下来,老师要给孩子们讲授《凿壁借光》。

1975年出生的王彩梅是庆阳环县人,丈夫在老家一家企业开车,大女儿已经出嫁,儿子24岁,大学毕业后正在实习,她在兰州一家餐饮企业打工,是一名面点师,擅长制作各种庆阳面食。

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王彩梅叫上外甥,几乎搬空了住地附近一家小卖店的货架,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全部塞进车里后,连夜赶赴震中——大河家镇。

19日凌晨,王彩梅和外甥赶到大河家镇后,将携带的吃喝全部分发给当地群众和提前赶来的志愿者。

“偷着来的!”说起此次到灾区当志愿者,王彩梅有些歉意,因为从兰州出发时没给老公和儿子、女儿打招呼。直到12月19日中午,一双儿女通过视频才知道王彩梅已在地震灾区。

“妈妈,地震后灾区那么危险,你怎么去了?”女儿问。

“那么多人都去了,他们不害怕,我怕什么!”王彩梅安慰女儿。

“地震刚发生,你在灾区生活苦不苦、累不累?”儿子担心母亲的安危。

“再苦,有灾区群众苦吗?再累,有灾区群众累吗?我都快50的人了,什么都可以放下!”王彩梅回应儿子。

19日晚,得知王彩梅在灾区的消息后,丈夫不放心接连打来三个视频电话。“我老公心小,我这次来没跟他说。起初,我不想接电话,可他连着打了三次,不接也不行了。”王彩梅说。

“你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也不跟我说一声?”接通电话后丈夫埋怨道。

“我已经决定了,给你说了也白说!”王彩梅回答。

王彩梅和外甥在大河家镇一直忙到22日凌晨2时,又开车返回兰州,准备了一些孩子们用的教具等物品,稍作休息后于22日晚11时再次返回积石山县,在刘集乡高李村一处安置点的共青团日间照护站,继续她的志愿服务。此时,帐篷里的大多数人已经休息了,一位当地大姐看到她刚从外地赶来,急忙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我不认识那位大姐,但那一刻,比我打工挣多少钱都幸福!”王彩梅说。

王彩梅说:“我刚来,什么都还没做,就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真的很感动!在手机上看到地震后那么多人舍小家为大家奔赴灾区的画面,觉得有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我们一两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想着能为灾区父老乡亲做点事,哪怕提一桶水、搬几箱方便面……况且,我现在还不老,还不到躺下吃饭的时候。”

马平是刘集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12月20日,这个安置点共青团日间照护站成立后,他就来当志愿者,除了给60多名孩子进行震后心理疏导外,还教他们唱歌、跳舞、绘画、朗读古诗、做手工等等。天气好的时候,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在空地玩游戏。

“刚住进帐篷时,多数孩子不愿出来,总觉着和家长在一起最安全。还有一些孩子不说话、经常哭。日间照护站成立后,孩子们每天上午9时都来这里,有的手拉手来,看见志愿者都很礼貌。”马平说。

志愿者张官平是一名初中老师。他说,这个安置点的60多名孩子来自高李小学、高李小学附属幼儿园。几天相处下来,孩子们现在比刚来的时候开朗多了。刚来这里时很少看到他们的笑脸,现在都有说有笑,给他们讲故事个个听得很认真,教他们背古诗人人争着当第一……

9岁的马瑞琳是高李小学三年级学生,她说:“我在这里很快乐,天天都能见到解放军叔叔和志愿者阿姨,他们教我们画画、读古诗,我长大了想成为一名军医,给伤员治病。”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武永明

--> 2023-12-25 1 1 兰州晨报 c132189.html 1 守护·笑脸·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