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朝阳初升。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里,一排排搭建好的蓝色帐篷排列有序,炊烟袅袅升起。
今年6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仲明裹着厚厚的棉衣,碰上了同村的朋友,相互问候了震后的生活状况,便结伴向安置点西边的牛肉面发放点走去。
“我习惯早上吃碗牛肉面,听说这里今天会发牛肉面,我就赶过来了。”马仲明说。
西北人爱吃面,甘肃人更爱牛肉面。有嚼劲的面条,搭配上鲜美的牛肉汤和肉块、萝卜,撒上香菜蒜苗,淋上一勺用辣椒碎和辣椒油做的辣子,这是甘肃人早餐的经典搭配。即使发生了地震,不少像马仲明一样的当地人依然念着牛肉面这份“心头好”。
在发放点,不少村民早早排起了队伍。
队伍的正前方摆着一张桌子,鲜红的辣子、嫩绿的香菜碎、微微冒着热气的牛肉块被一一分装在碗里,烧红的煤炉上架着几口大锅,锅中的汤汁“咕咚咕咚”冒着泡。
“这么冷的天,让大家吃碗热汤面,暖和舒服一点。”发放牛肉面的组织人马班吉和同来的伙伴们一边忙碌着,一边热情地对大家说。
今年31岁的马班吉已在兰州开了7家面馆。地震第二天,他在新闻中看到家乡遭遇地震,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夏人,那一地的砖块瓦砾、裂开口子的墙壁揪痛了马班吉的内心。担心着乡亲们是否能够吃上热汤面,他毫不犹豫地关了2家面馆,带着分店店长、伙计等近30人,载上一箱箱面粉、煮熟的牛肉和其他食材,开车从兰州赶了回来。
“我们是震后第二天晚上到的,当地的武警和消防战士帮我们搭好帐篷后,我们就赶紧准备食材,一直忙到早上4点。”马班吉说。
稍事休整,早上6点多,炉子烧起来,大锅架起来,面饼和起来。不大的帐篷里,大家为即将到来的乡亲们忙碌着,满是干劲。
8点多,太阳升起,伴着暖洋洋的阳光,“头锅”开了。马班吉的伙计娴熟地舀起一碗面汤,撒下一把面条,牛肉块、香菜碎,再加上一勺辣子,第一碗冒着热气和香气的牛肉面递到村民面前。
“我们准备了15000多份牛肉面,足够发到晚上的。”马班吉说。
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填饱了大家的胃口,也驱散了一夜的寒气。
“吃了面,喝了汤,浑身暖乎乎的,干活更有力气了,恢复重建的信心更足了。”大河村村民陕玉清说,他已经开始在琢磨怎么重新把农家乐的生意搞起来。
沸腾的是汤面,升腾的是希望。
据新华社甘肃积石山12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