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3年11月21日

“为什么是个APP就想借钱给我”

“某天无聊的时候查了一下自己的征信,发现多了一笔信用贷款,我没有办过信用贷,为什么会出现一笔贷款记录?后来顺着账单往回查,发现是携程上的一笔订单出了问题。”近日,江苏南京的小陈(化名)告诉记者。

细心的网友不难发现,如今,借款功能几乎渗透到常用的每一款APP,这些APP也在用各种方式“提醒”你可以借钱。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消费的便利度,但同样也埋下了一定隐患。开通贷款后忘记还贷、贷款利率过高、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

A“征信上怎么多了一笔贷款?”

小陈回忆道,2022年7月,他在携程订酒店时被APP推送了“先住后付”服务。该服务称不需要先付款就可以直接办理入住。“入住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信用贷。”

他认为,在整个付款开通的过程中,携程并没有在明显位置提示消费者阅读相关协议,并且服务名称具有诱导倾向,很难让消费者发现其贷款的性质。

“不熟知金融规则的人,很可能就会开通这个‘官方推荐’,进而产生一笔小额贷款服务。”小陈表示,在他发现不对后就立刻将订单关闭,后续也没有在携程上继续使用该功能。

直到2023年7月毕业前夕,小陈查询个人征信时才发现这条贷款记录,随后他便向携程客服进行投诉,希望能够在个人征信上消除这条贷款记录。

“客服当时的回复是会帮忙核实这一问题,但之后没有工作人员再继续打电话过来为我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在黑猫投诉上进行投诉。”小陈说,他还咨询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5年后会自动清理一次小额借贷记录。

山西运城的小灵(化名)也有类似的经历。小灵回忆,2023年7月11日,她在去哪儿网APP上为家人购买了机票,因担心家人不能准时乘机,就勾选了改签退票套餐。

在付款成功后,小灵的手机收到“拿去花”贷款服务的开通短信通知。“我是按照正常的付款流程选择了信用卡支付,结果莫名其妙就开通了拿去花。”小灵说。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不能用网贷,而且公司连信用卡用款都查得很严格,我对这些都特别注意。”在发现问题后,小灵对莫名其妙被开了网络贷款感到非常气愤。

随后,她联系到去哪儿网客服,要求关闭拿去花订单,重新使用其他支付方式,并要求对方在支付设置上做修改。但客服告诉小灵,该业务是她本人授权开通的,平台不可能强制开通。在小灵把这笔订单还上后,客服也不再打电话来解决此事。

携程APP显示,拿去花是由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携程小贷)提供的消费信贷产品。信用购是由携程金融联合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拥有合法金融业务资质的机构面向个人提供的信用消费服务,目前支持在携程、去哪儿等平台使用。

2023年7月25日,拿去花品牌曾进行过升级,升级为“拿去花|信用购”。页面显示,本次更名是为更好落实监管要求,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产品用途属性,避免品牌混同。

记者实测发现,在不少APP“我的”或者“我的钱包”栏目中,都有一个“借钱”入口,有的还在借款金额上方红字提示“可提现”“免息90天”“高额度”。

“借钱”入口往往只是提示消费者能从APP上借钱,还有不少APP在消费者最后支付环节时被设计为“默认推荐”。

记者尝试用去哪儿APP预订酒店,在提交订单页面发现,支付方式一栏默认勾选“先住后付”,在点击上方感叹号后展示了常见问题,其中解释称“先住后付”是去哪儿为信用较高的用户提供的服务,离店后将从消费者下单时的授权账户进行扣款。

不过,记者发现,如果选择了“先住后付”服务,在选择支付方式时,拿去花|信用购仍在靠前位置,如选择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在页面会显示“推荐使用拿去花|信用购、官方信用付享笔笔减”,下方点击“同意协议并授权”即可输入密码,协议并未要求消费者阅读。

对比之下,部分银行APP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则会要求手动点击确认阅读协议、阅读协议时间达到5秒以上,或者填写已阅读协议的声明,否则无法点击下一步进行操作。

此外,记者注意到,只有将页面下拉到最后,才能看到两份协议——《代扣服务协议》和《拿去花|信用购相关协议》。第二份协议中则包含一份《拿去花—重庆携程小贷借款合同》,其中显示,甲方贷款人为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借款用途为平台内消费购买,本笔借款的年化贷款综合实际利率不超过24%。另外,罚息部分约定,按日计息,日利率为0.065%,折合年化利率为23.4%(单利)。

上述合同在声明部分内容还包括,乙方借款人同意甲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将与本合同有关的信息和乙方其他信息提供给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其他合法设立的征信机构。

B 互联网公司需注意依法合规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互联网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小贷业务,如美团旗下的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携程旗下的重庆携程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同时,互联网公司也会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放贷。还有部分平台公司并未成立小贷公司,仅为金融机构进行引流。

在黑猫投诉看到,用户投诉较多的问题包括征信问题、贷款利率较高、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

为何互联网公司纷纷看上了贷款生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是互联网公司流量变现、客户变现的重要方式。这些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平时运营也会吸引不少流量,将贷款业务进行变现,能获取更多利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依法合规的问题。

从这些平台展示的利率来看,通常在7.2%—24%之间,而目前不少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在4%以下。关于利率问题,董希淼指出,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不受LPR4倍上限的限制,但是他呼吁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要逐步下降,不能过高。

对于小额借贷上征信是否会影响日后房贷的问题,一位国有银行个贷经理表示,有影响,担心客户的首付都是借的,会要求客户先还完再办贷款。如果信用卡等消费贷近六个月平均消费好几万,银行会有所怀疑,一般几百元金额较小的贷款影响不大。

另一位股份制银行的个贷经理同样表示,会有影响,核心还是担心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此外,小贷相对来说利息高很多,银行会质疑客户的还款能力。但只要贷款前还清,一般不影响。

董希淼认为,互联网平台开展借贷业务,或者为借贷业务进行引流,要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要充分全面真实地告知相关信息,点击授权后信息要用于何处,贷款是由哪家机构提供,贷款利率是多少,有没有其他费用,要全面如实告知;二是要有资质,获取客户信息要最小化,不能一键授权,把用户所有信息都拿走,这可能为日后野蛮催收埋下隐患。

董希淼提示,普通的金融消费者需要借贷,尽量找正规的金融机构。如果在互联网平台上,要找靠谱的大互联网平台。同时,要看清楚借贷提供的主体,贷款利率是多少,是年利率、月利率还是日利率,在贷款利息之外有没有其他费用。

此外,董希淼建议,金融消费者应将自己的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对消费信贷产品,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要按需申请,量力而行,切勿盲目借贷。一般而言,每月还贷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金融服务并非越下沉越好,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

据中新社

--> 2023-11-21 1 1 兰州晨报 c125412.html 1 “为什么是个APP就想借钱给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