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看“颜值”更要看“气质”。穿行在永登县柳树镇复兴村的街道中,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串珠连片,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如今的复兴村以“生态宜居”为着力点,做足“水乡渔村”特色产业文章,打造乡村生态公园、垂钓基地、民宿等项目建设,以门前“微改造”的“绣花功夫”,脱胎换骨成为“一步一景、一景一画,一巷一特色”的产业链一体化美丽水乡新渔村。
11月1日,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和美乡村行”大型采访宣传活动走进永登县柳树镇复兴村,来自中央、省市的20余家媒体记者在庄浪河岸边的渔村感受水美鱼肥、宜居宜业宜游型和美乡村示范村。
旧貌换颜村民幸福感“爆棚”
走进柳树镇复兴村,一幢幢淡黄色的民房映入眼帘,所有墙面统一着色、统一外观,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穿行在复兴村的街道,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图文并茂的“道德画”,是村民对和美家园的“活教材”。
走进复兴村新生农家乐院内,一个“鸟语花香,江南烟雨”的庭院映入眼帘,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60岁的翟新生是柳树镇复兴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开办农家乐以来,我们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年的收入都在增长,比起以前外出打工涨了好几倍,今年开春家里还添置了一辆小轿车。”翟新生高兴地说道。几年来,通过开办农家乐,翟新生不仅自己实现了致富,还给附近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为当地群众的农特产品提供了销路,带动村民一同走上致富路。
如今,翟新生夫妇对自己的产业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对未来打算也更多了,“等时机成熟,我们想再扩大农家乐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计划在周边开设鱼池、建露营帐篷,再养几只大家喜爱的动物,让来这里消费的游客能钓、能骑、能喂、能拍、能玩。”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不断升温,农家乐逐渐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复兴村将资金投入重点放在村庄建设上,注重内外兼修,坚持建管并重,通过灌溉渠道、修建排水沟、改建修缮住房、墙体改造提升、实现4G信号全覆盖等措施推进庭院美化创建工作,同时立足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瞄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鼓励农户做强特色产业,并且发展红笋、松花、蒜苗等特色种植业,截至目前,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复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宗生旭一路向记者介绍着。
生态渔村成就村民“致富路”
近年来,复兴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多产融合”发展定位,一体打造实施水乡渔村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养鱼、赏鱼、吃鱼、钓鱼、卖鱼”产业链条一体化,打造出独特的永登水乡渔村生态乡村。
正午时分,一栋栋楼房旁连片整齐的渔场内,村民们正在塘中忙碌着。一尾尾虹鳟鱼在水中成群畅游,不时跃出水面。“虹鳟鱼属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名贵的冷水鱼之一,被誉为‘水中人参’,冷水鱼营养价值比一般的鱼类要高,肉质鲜嫩不带腥味,市场空间比较大,一周能卖2000斤鱼,一个月能赚三四万呢!”养殖户姚文娟说。
“我们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虹鳟鱼产业为主的养殖业,目前年产虹鳟鱼23吨,全村农业总产值1300万元,带动全村120余人就业。”宗生旭介绍道。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虹鳟鱼已经成为复兴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复兴村寻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增收路、致富路。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