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3年08月21日

新闻延伸

学硕要“退场”了吗?

学硕要“退场”了吗?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问题被反复热议。公众对于“人才过剩”的敏感神经,似乎开始集中在学术型硕士身上。

一些学硕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

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宣布将停止个别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的招生。学还在上,专业没了,一些学生戏称自己要“绝版”了。这些动静,看似是高校对于自身内部学科设置的调整,其中的逻辑却不仅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就明确提到,要聚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该校去年也宣布自2023年开始停招法学学术学位、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缩招或停招越来越普遍。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经济学院,北大国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

统招录取的学硕逐年减少,推免占比越来越大,扩招的指标主要是专硕,部分学硕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直接归零。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正大力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专硕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在这背后,是政策的明显倾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专硕何以“逆袭”?

于是,专硕研究生逐渐就成了研究生教育主体。

“学硕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在我国学硕总体规模已经达到高值的前提下,学硕逐步收窄是必然趋势,毕竟学术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在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看来,许多学生选择读硕士也是出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考虑,并非一定对学术研究多么有兴趣。

尽管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停招可能是个“坏消息”,但这其实也是眼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硕面向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专硕的需求面大,因此在研究生招生扩大的过程中,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而理论研究,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搞人海战术。

据媒体报道,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从人才培养来看,学术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除师范生外,攻读博士也几乎是必由之路。做学术的回归学术,其实早已明确。比如,专业硕士生在读硕士期间不能申请博士生,学术型硕士可以申请硕博连读。

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免,有的高校还开辟了新的选拔方式。

202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曾引起很大关注。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较早从事经济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之一。目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国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营是该院预选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而且,学硕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学科都需要大量的学术研究人才。

有学生称专硕曾不被“待见”

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学硕强调学术研究和学科深度,专硕则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然而,虽说是差异化培养,实践中却出现了高度同质化的问题。于是在许多学生心中,专硕虽然省事,但也“弱势”。一方面,是因为对专硕存在观念上的不待见,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学硕比专硕有更长的发展历史。对于公众来说,两者的差异,或许有些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家都崇尚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通道也多,那么大家就更重视学术。”不少人认为,专硕的含金量不如学硕。直观的表现,在于学硕的考题难度比专硕大,且专硕毕业门槛相对更低等。

已毕业的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李杰(化名)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有资深的硕导明确不带专硕的学生。储朝晖指出,很多人简单地认为,能带好学硕的导师就能带好专硕。但现实或许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型或还未能及得上研究生扩招的力度。部分导师对于专硕学生的期待,仍然是发论文、出成果。

据悉,不少学校的硕士点希望通过上马专硕项目来扩大研究生规模,然而在对待专硕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习实践和学业评价等还是沿袭学硕这一套。

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相当注重实践性的专业。据李杰介绍,学院虽然也为学生们安排了校外导师,当地业界比较知名的前辈,但直到毕业要签字时,他才首次见到这位导师一面。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报道

--> 2023-08-21 新闻延伸 1 1 兰州晨报 c106422.html 1 学硕要“退场”了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