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3年08月11日

“看起来很美”的夏令营 为何被屡屡吐槽

眼下正值暑假,夏令营市场火爆。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主题夏令营。记者调查发现,夏令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一些夏令营消费体验不佳,市场亟待规范。

A【参加体验如开盲盒,隐形消费套路满满】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夏令营活动实际体验如同开盲盒,与商家承诺的服务相距甚远。

高一学生小窦花费1000余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事夏令营,却并未领略到向往的紧张的军旅生活,5天里多数时间都在排队。

“50多名女生挤在3个宿舍,每天洗澡都要排队一小时以上。”小窦说,集体外出参观纪念馆时更是扎堆,且全程没有任何专业人员讲解,大都在排队、拍照。

不少家长反映夏令营的食品和生活卫生状况堪忧。有的孩子在餐食里发现头发、虫子、塑料等,有的孩子感染了“红眼病”。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高校研学夏令营有不少被“注水”。5天行程里真正与高校有关的仅有半天,且常常进不了校园。

高一学生木木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夏令营。令他失望的是,梦想参观的北京大学、颐和园等都没看到。

在关于夏令营的投诉里,隐形消费名目繁多也是重点。一些家长反映,有些机构往往先用便宜价格吸引订单,在活动过程中以“给孩子买零食”“抓拍精彩照片”等名目增加收费。

B【揭秘内部运营“潜规则”】

业内人士反映,随着夏令营市场火爆,越来越多机构想从中快速分一杯羹,宣传“注水”收取高额团费,在服务中又设法压低开支,以赚取最大利润。

与一般暑期旅游团相比,夏令营主打针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组织资源优势。但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编造师资教育背景、抄袭精美食宿图片,“谁会查得那么细?先把订单搞到手再说”。

暑期兼职夏令营老师的小艺说,自己兼职的机构,实际开展课程与广告手册展示完全不同,重宣传、轻服务。

记者发现,有的夏令营层层转包经营,不顾学生体验和安全一味压低开支,生活用品不经清洁处理反复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小兰,原本想组织一个留守儿童夏令营。与当地旅行社深入接触了解到,旅行社只负责在省内组团,之后转包给北京另一家旅行社,并不对孩子在北京行程的安全负责。为学生安全考虑,小兰只好作罢。

C【应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监管力度】

夏令营乱象引发业内人士担忧。吉林省东北亚铁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炳忱说,不规范的企业行为使夏令营市场整体形象受损。专家们认为,夏令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事关青少年的身心安全,必须有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强的监管力度。

相关情况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已在开展暑期夏令营市场专项检查。如广西梧州、陕西咸阳着重对游学夏令营进行集中执法检查,核准机构资质,了解收费标准、合同内容,细查安全责任等。广东广州、四川眉山则专门针对夏令营市场“舌尖上的安全”,开展了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监督抽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需要尽快健全行业标准,细化监管责任,提高准入门槛。注重所涉部门的协同发力,加强对夏令营市场经营者的资质、价格、服务、安全等全方位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有序成长。

专家们提醒,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夏令营产品时,要对机构资质、师资背景等加强甄别。在签订合同前,仔细询问有关责任条款,问清食宿安排、保险理赔等情况,增强维权意识。

据新华社合肥8月10日电

--> 2023-08-11 1 1 兰州晨报 c104647.html 1 “看起来很美”的夏令营 为何被屡屡吐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