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武永明)为期两天的2023年甘肃省高考第一次诊断考试3月17日结束,当日所有科目考试结束后,奔流新闻·兰州晨报邀请西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一线老师对试题进行点评分析。
数学(文科)
西北师大附中 张婷
试题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数学本质,考查关键能力,既兼顾了所考查知识的基础性、应用性,又很好地考查了创新性和综合性,结构合理、难度适中、贴近高考。
1.突出学科本质,侧重主干知识。试卷以基础题和中等题为主,突出考查数学的学科本质,注重本源性的方法考查。比如选择题的第10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第15题考查余弦定理、第17题考查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运算等。通过对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对基本定义、基本方法、基本运算达到灵活应用的能力。
2.发挥学科特色,彰显教育功能。试题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情境,有效考查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例如第9题以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著作《详解九章算术》中研究的“垛积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数列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第5题以“读书破万卷”为情境,第18题以“保护海洋”为背景,考查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阅读与环保的重要性,彰显教育功能。
3.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试题深刻地考查了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试题没有追求对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而是在函数、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等知识模块上重点考查。试题常规题型学生入手比较容易,但常规当中又打破常规,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试卷在考查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对运算能力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很好地贴合了近几年高考全国乙卷的命题趋势。
政治
西北师大附中 陈露
试题立足教材,结合时政热点问题,难易适中。具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题干材料选取具有时效性、实践性。试题材料涉及以下当前国际国内热点时政:考查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经济战略;考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经济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同时,还考查了中老铁路修建的重大政治意义、敦煌研究院依托“数字敦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极具时效性和实践性的时政热点问题,比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常规题型全面覆盖,基础知识考查全面,突出考查学生能力。本套试卷涉及原因类、意义类、说明类、探究类等试题。知识考查突出学科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观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调动学科知识分析、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38题要求学生为农产品滞销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分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题目考查统一大市场建立这一时政热点,通过设置情景要求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使用学科术语,根据问题逻辑得出合理结论。39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这是跨越历史的对话,也是面向未来的宣示”。解题难度比较大,学生完整生成答案不易,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将材料信息与学科知识准确对接。40题第(1)问延续了哲学小切口的命题特点,要求学生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分析兰州新区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要求学生能准确使用哲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考查了学生阐释和描述问题的能力。40题第(2)问要求学生使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兰州新区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40题第(3)问开放探究试题要求学生为兰州新区今后的高质量发展提两条合理建议,题目凸显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
总体来看,试题难度适中,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材料信息明确,设问清晰,知识考查全面,有助于考生发现复习备考中的短板和痛点,从而有效准备下一轮的复习。
地理
西北师大附中 李琦
试题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难度设置等方面科学合理,考点覆盖全面均匀。关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弱化了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命制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充分落实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加强了考试评价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引领作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关注社会生活,发挥育人功能。地理学科关注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涉及面广,现实性强,综合程度高,其德育、美育、思想教育等功能密切联系生活时空实际,境界感染力强大,以地理知识为载体,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能力,即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科学发展观念、归纳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优势。
选择题1-3以中外企业合作建立智能LED植物工厂为案例,展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我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解决多哈农产品需求的现实问题,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第43题考查“研学旅游”这种“学”与“游”综合的模式,“双减”落地,以研学旅行中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抓手,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体验的意识与感受,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在成长阶段获得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斥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
2.彰显学科素养,考查关键能力。试题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构建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试题选取的地域包括南极、卡塔尔、阿留申群岛、赛布尔海岛、天山、庆阳等,从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出发,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认识,体现区域认知素养。第37题以白令海峡自然环境为背景,结合区域地图考查气候、植被等,强化读图能力、阐述和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解释自然现象,体现综合思维素养。选择题6-7、选考题44分别以现代玉米种植技术和南极“西瓜雪”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结果和强度,以及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启发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适应和利用自然,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蕴含人地协调观素养。第43题以“研学旅游基地的开发”为指引,以“游客”体验为切口命题,考查发掘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方法和可行性评价,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
3.多元选择素材,凸显创新思维。试题拓宽了素材来源,丰富了试题内容,从创新性、多维度、灵活性、开放性等多方面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大课堂中锤炼意志,提高本领,克服了封闭式设问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如第一组选择题选取时事热点新闻《中国都市所智能LED植物工厂技术助力卡塔尔世界杯!》,考查现代农业。第三组选择题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玉米间隔耕作秸秆条带还田增密集成技术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评估》,考查农业技术及国土资源整治。第36题以国家信息中心等多个单位联合发布的《东数西算下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数据信息产业发展。44题选自于央视新闻《南极出现“西瓜雪”科学家表示这不浪漫还可能很危险》,考查南极生态环境问题。试题选材无不体现对陈旧案例的摒弃,积极选取时事热点及最新科研成果,旨在培养考生洞察生活、探索自然、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4.丰富信息载体,优化图文表达。通过图像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起点,以此为基础,多层次、有深度地思考问题,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全卷共呈现地理图像6幅,图像类型丰富多样,涉及景观图、剖面图、位置图、示意图、地形图、等值线图等。如试题中图1、图3一改往昔抽象的地理信息呈现方式,直接以实地景观照片的方式展现“LED植物工厂”和“玉米间隔耕作还田带与非还田带年纪交替”,更加直观、真实、贴近实际,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图4“天山北麓中段土地类型垂直分布”,图中综合了地形、地质、植被、农作物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图7叠加了阿留申群岛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北太平地区等压线等信息,需要学生在掌握大气环流和区域宏观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联系,解释“温差小”和“气压中心”的成因。
历史
西北师大附中 丁睿
试题难度适中,贴近高考,实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结合,对2023届考生备考具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1.巧妙体现核心价值,导向性强。试题一方面仍然聚焦党史教育,浸润家国情怀。第30、31、41题,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选取素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从而筑牢信仰根基,砥砺才干。试题另一方面也关注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如第24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铜器纹饰为情境,引导考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
2.重视知识综合运用,基础性强。诊断考试继续加强基本概念考查,体现考查的基础性。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设新情境,从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通过融合概念要义,注重对同类概念的比较辨析和不同概念掌握程度的考查。如第26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第28题考查19世纪中国的边疆危机。试题考查注重基础知识,提示考生在复习备考中,需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解读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注重知识整合分析,综合性强。材料题第41、42题强调问题与考生平时所学基本知识的结合,重视知识的整合,以材料、表格、地图创设新情境,既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整合、分析、提炼、解释,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从而引导考生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思维的发散和信息的整合。
4.强调语言逻辑分析,区分度强。近年来的高考一贯侧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考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又考查语言的分析组织和表达;既需要学生理解题干中的观点又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来审视自身所学知识。如第32题对希腊民主政治实践弊端的考查和第33题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特点的分析都延续了这一特色,体现了很高的能力要求,但同时整体上也没有给学生设置过难的阅读障碍。
5.注重学科素养提升,创新性强。第41题材料一以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为依据,要求学生概括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并回答原因;材料二讨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生态建设。这样的设计既是以史料实证为主线,综合考查核心素养,也反映了高中课程标准重视课程关联,学科多元渗透的新要求。 (转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