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努力过了,风雨过后必定有彩虹。”2月3日晚,《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上,只有初中文凭,来自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的50岁农民工朱彦军,以一分之差惜败南航机长马保利,荣获亚军,他的获奖感言质朴而真诚。
新年伊始,朱彦军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九、十场连续过关斩将。凭借沉稳出色的表现,腼腆朴实的他在这场高手如云的诗词巅峰之战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与此同时,静宁乃至平凉都沸腾了。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静宁县,更是掀起了“全家老小齐上阵”的诗词学习热潮。
朱彦军,来自黄土高原小山村的普通农民,农闲时四处奔波谋生。荣誉与赞许的背后,他的“诗意人生”究竟是怎样的?又是什么造就了他?日前,记者走近朱彦军,听他讲述“诗和远方”……
埋下种子,从诗词中感悟生活
记者根据朱彦军提供的位置,从静宁县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40多公里的车程行驶了1个多小时,最终到达他家对面的山头。
外出卖玉米的朱彦军得知记者迷路,让邻居赶过来带路。热心的邻居张东,一边带路一边打开了话匣,“我和彦军从小一起长大,他一直热爱诗词,小时候我们贪玩,他却总是抱着诗集看,没想到现在还上了央视,得了亚军,真是给咱长脸啊。”
匆匆赶回家的朱彦军面带微笑,戴着黑色金属框眼镜的他,尽显儒雅。但与他握手时,他手上厚厚的老茧会提醒你,眼前这位中年人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
走进他家庄院,不大的院子和房屋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电视机旁的新华字典和一沓摘抄诗句的纸张摆放整齐。“平时在电视上看到优美诗句就急忙写下来,不会的字查字典、看意思、标注拼音。”朱彦军笑着说。
说话间,朱彦军的小学老师张文杰赶来祝贺。“彦军上小学时就酷爱诗词,他写的作文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几乎不用我修改。”面对记者,张文杰感慨地说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彦军获得全国亚军实至名归。
今年50岁的静宁籍农民工朱彦军,从小酷爱诗词。
“小时候,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每月工资只有30元,但却舍得给我们买书订报。”朱彦军说,诗词类的各种书籍,陪伴了他整个童年,也在他心底种下一颗热爱诗词的种子。
对朱彦军影响最大的人是初中语文老师李植林。“李老师爱好文学,经常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我很崇拜他,经常向他请教。”朱彦军说,在李老师的影响下,他也尝试发表文章,并有文章见诸报刊,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
朱彦军经常会用诗词记录生活,记录美好。秋日风景如画,他写下“人行红叶黄花里,鸟飞蓝天白云间”。杏子黄时,他感慨“野花香,山果鲜。山村夏月赛江南。房前杏子黄,屋后苹果繁。风景似图画。爱煞农家庄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凉,历史文化悠久,诗词胜迹丰富,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平凉市文联主席马宇龙说,在平凉,基层集聚着一大批像朱彦军这样的诗词爱好者,他们读诗、诵诗、写诗,将诗意融进生活,每年都有诗歌作品在省内外知名刊物发表。
苦中作乐,从诗词中汲取力量
谈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朱彦军至今耿耿于怀。
“那时同村的少年外出打工回来不仅挣了钱,还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听得我心里直痒痒,也就偷偷跟上去打工!”朱彦军语气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初入社会的朱彦军,因为学历低遭遇一次次碰壁。
暮风朝沙,不变的是,身边有诗词陪伴。“每当面临困境,一篇篇诗词名作,总会给予我力量,让我重燃信心。”朱彦军说。
在外打工虽然艰辛,朱彦军却能苦中作乐,依旧对生活充满诗意的想象。疫情期间,他在朋友圈写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我都能守住岁月,待到春光灿烂之时!”以此鼓励亲友。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他早已把诗词融入生命,用诗意激励人生。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打工,朱彦军首先会找到当地的书店。几年前在厦门,每到下雨天工地停工,他都会一大早赶去书店,静静地看一整天书。
“最让我难忘的是厦门外图书店,那里的书太多了。我每次去都会用便签纸摘抄喜欢的诗词,回到工地再爬到床铺上誊写下来。”朱彦军说。
这么多年来,买书读诗是朱彦军最大的乐趣,从旧书摊淘回来的诗词书籍,他视之珍宝,常常翻阅研究。
平时在工地的晚上,其他工友没事就打麻将、刷短视频,朱彦军则趴在床上学习诗词、摘抄笔记。“学诗词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温故而知新,即使是倒背如流的一首诗,隔几天不背也会生疏。”他说。
言传身教,收获幸福美满家庭
白天打工,夜晚读诗,朱彦军坚持了30多年,也影响着一双儿女。
“作为一名农民工,不能成为别人的偶像,一定要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朱彦军说。
早年前,朱彦军和妻子在西安打工期间,孩子也跟着他们在当地上学。在女儿读完六年级,儿子上三年级时,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业,他们将孩子学籍转回静宁,妻子陪读,他继续外出打工。为了让妻子、孩子能够安心生活、学习,朱彦军四处筹钱,在县城买了一套二手房。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朱彦军说,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喜欢看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孩也会慢慢地喜欢上看书。
在给孩子买书上朱彦军从不吝啬。“有一次爸爸给我们买了800多元的书,当时他一天的工资才100多元。”朱彦军儿子朱保行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
如今,朱彦军的女儿复旦大学毕业后正备考研究生,儿子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本科。
朱彦军的家人都爱读诗书,培养的孩子个个成才。
朱保行很崇拜自己的父亲。2020年,朱彦军第一次入选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当时的朱保行正读高二,“听见父亲在电话中告诉母亲,他入选百人团,我感觉他很厉害,他那种敢想敢拼的精神深深激励了我。”朱保行说。
但当朱保行得知父亲因为要打工供养他和姐姐上学,不得已放弃去诗词大会的梦想,他心里非常难受。“当时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为家庭为父母多分担一点,希望未来能帮助父亲实现梦想,让他不留遗憾。”
朱彦军的妻子陈玉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朱彦军常年在外打工,陈玉玉既要照顾公婆和孩子,还要打零工挣钱,但她从不抱怨,在公婆的帮助下,悉心打理好家庭。朱彦军说,“家和万事兴,我有今天的成绩,最感谢的就是妻子。”
“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听话,一定好好读诗,一定好好赚钱,一定好好爱你!”回想朱彦军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对她的深情告白,陈玉玉激动地说,“我心里特别感动,也为他感到骄傲。”
心怀梦想,总有舞台为你而设
接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通知是2022年12月4日,回想当时的心情,朱彦军说,“很平静,我从第一季就开始关注,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12月10日到达北京,参赛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他们学历高,诗词储备量很大,诗词的周边知识也很丰富,而我只是死记硬背,心里很忐忑。”朱彦军说。
朱彦军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场比赛中获得本场“最佳选手”。
为了参赛,朱彦军每天争分夺秒背诵诗词,并积极和其他选手交流学习。常常中午进录影棚,凌晨三四点才收工。
在北京的半个多月,朱彦军每天晚上都和队友进行飞花令押题,他笑着说,“这辈子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感觉这次就像高考,真是巨大考验!”
当记者问他站在舞台上与坐在百人团里,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时,他说,“百人团里就是兴奋,别人答对了我高兴,答错了遗憾。等我上舞台后,那除了紧张,就是紧张。”
总决赛当晚的飞花令环节,诗中要包含“酒具和数字”,难度系数很大,朱彦军一首首诗句脱口而出,势如破竹,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说到台上的表现,朱彦军有些小遗憾,“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影响了现场发挥,再加上生平第一次走上这么大的舞台,真的很紧张。”
不过,比起结果,他更在乎的是经历。“只要心怀梦想,总有舞台为你而设。”说起最大的收获,朱彦军毫不犹豫地说,“通过比赛,认识了许多诗词造诣很高、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加油鼓劲,同时在交流中懂得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坚定了我学诗词的信心。”
当记者问他的新年打算,朱彦军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缺一不可,我将继续丰富诗词储备量,拓展诗词知识,攒钱带着家人一起‘诗与远方’,把诗词的魅力传承下去,带动身边更多人感受中国诗词之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