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任的印度裔首相苏纳克当选之后,在印度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印度网民趁机要求英国王室归还镶嵌于女王王冠上的“光明之山”钻石。这颗巨钻产于印度,于1850年落入英国王室手中。有人在网上贴出了这顶王冠的图片,并写道:“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带回我们的光明之山钻石。加油苏纳克!”
讨要钻石的不只有印度
“光明之山”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有名的钻石之一,它镶嵌在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曾经佩戴的王冠上。“光明之山”据说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非洲发现钻石矿之前,印度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钻石产地,其出产的钻石多是偶然得之,更显珍贵。其实,从钻石名称的变迁以及声称对其拥有主权的国家之多,就能一窥它“动荡”的身世。
这颗钻石曾经被它的历任拥有者命名为“伟大的莫卧儿钻石”“巴布尔钻石”等,其流传最广泛的名字“光明之山”其实来自波斯语。历史上,莫卧儿皇帝曾围绕这颗钻石用无数珠宝,建了一座孔雀王座,相传其花费的金钱比他修建泰姬陵还多。18世纪,没落的莫卧儿帝国遭到波斯的侵略。波斯君主纳迪尔·沙占领印度西北部并且洗劫了德里,他取走了孔雀王座以及其上的巨大钻石。据说,纳迪尔·沙一见这钻石,就惊呼“这简直就是一座发光的山”,“光明之山”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因为它曾辗转落入多个统治者的手中,所以今天向英国讨要的国家不只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都声称对钻石拥有主权。在这些国家中,印度的主张似乎是最合理也最合法的,因为这钻石不仅是出产于印度,而且最后也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夺走”的,尽管其过去被包装为“献礼”。
“光明之山”的“诅咒”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伊丽莎白王太后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先后去世,印度人想要回“光明之山”的声音愈发响亮。许多印度人认为,印度早已不是昔日任人蹂躏的殖民地,于情于理钻石都应该还给印度。“光明之山”在印度家喻户晓,它被认为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横征暴敛、疯狂掠夺最有代表性的罪证。
“光明之山”从问世起,就伴随着不断的纷争、背叛和杀戮。有印度学者考证,“光明之山”在文献上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3世纪,该钻石在印度安德拉邦的科勒尔矿山被发掘出土,原石重达793克拉。当时人们把这颗大钻石供奉在一座女神庙中,而且是作为眼睛镶嵌在女神像上。北印的突厥卡尔吉王朝南下入侵南印诸国时,这颗钻石作为战利品被带到了德里。随着王朝更替,钻石的主人也一度更换。1747年,“光明之山”落入了阿富汗国父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之手。1830年,其后裔苏加·沙·杜兰尼带着“光明之山”逃亡,他将钻石送给锡克帝国的君主兰季德·辛格,作为回报,兰季德·辛格则帮他夺回阿富汗王位……几经变迁,直至十几岁的杜利普・辛格在1850年6月前往英国,将“光明之山”献给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关于“光明之山”,传闻其带着诅咒的神秘力量。古印度时期就有一个关于这颗钻石的传说,“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但也要承受随之带来的灾难。只有神或女人拥有它,才不会受罚。”
“光明之山”的诅咒是否可信,谁也无法证明。但有意思的是,钻石来到英国后,在近代英国王室中确实只有女王和王后、王太后身份的女人曾经佩戴过“光明之山”。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