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网约车、送外卖、接单写稿……一些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和自身技能开启“副业模式”。不过,随着“南京一名员工在两家单位做8小时倒班制工作,被原单位开除”的案例引发热议,下班后兼职的劳动风险也备受关注。
下班后变身“斜杠青年”
此前某就业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过去10年,拥有副业的职场人士数量增长了3成以上。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的副业话题小组中看到,电商销售、自媒体运营、文字内容创作、设计、翻译等线上工作,以及外卖配送、网约车或代驾等线下工作,成为不少上班族的副业选择。
“一部手机一辆车就可以完成兼职,很方便。”北京一家4S店的汽车销售宋辰在业余时间当起了网约车司机,半年来,他每月都能有千元左右收入进账,“相当于赚了油钱”。
在北京从事影视工作的张晓辉利用业余时间在通州区宋庄1988体育小镇文创园的“后备厢集市”搞起了副业,把自己的汽车后备厢当作摊位贩卖商品。“既能小赚一点,也能当个‘斜杠青年’跟一把潮流。”张晓辉说。
想赚“外快”却上当被骗
记者在网络平台以“副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0基础兼职轻松月入过万”“靠副业攒了10万元”等标题就会弹出。受访者表示,搞副业、做兼职本是为了增加一份收入,但是在追逐副业过程中,却常常上当被骗。
在天津一家公司做文员的李娇就是受到兼职广告的“诱惑”,报名参加了绘画课程。
“报名后会被拉进一个群,发一些线上学习资料,群里也会分享一些接单工作,后来发现,订单都对绘画技能要求很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根本满足不了要求。”李娇告诉记者,看到兼职广告上写的是“0基础就能接单”才报名的,结果没赚到兼职的钱,还搭进去了报班培训的钱。
警惕副业劳动风险
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家茂表示,由于兼职的劳动次数和就业单位并不固定,劳动者在从事副业时要警惕劳动风险,此外,也要注意平衡主业和副业间的关系。
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通过兼职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国家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取得有关机构批准,且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那么,除此之外的职业,是否有从事副业的自由呢?
雷家茂解释说,“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财产性及人身依附性。若用人单位在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或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劳动者不得兼职的,则劳动者不具有兼职自由的权利。劳动者违规违约兼职存在被处罚、劝退及辞退等的风险,若因兼职行为严重影响工作,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则有可能被用人单位要求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