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公众的心理疾病增添了新的重负。有数据显示,疫情之下,中国有1/3的居家隔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特别是抑郁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采访了原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陈林庆,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脑科主任李晓英,一起说说抑郁症。
情绪抑郁并不意味着是抑郁症
“在多数人眼里,得了抑郁症的人应该是萎靡不振、情感低落,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其实,每个抑郁症患者的表现程度不一,有轻有重,有的在外人面前嘻嘻哈哈,内心却很自卑;有的会出现酗酒、饮食紊乱、惊恐不安或焦虑等症状;也有部分人还存在一定的攻击倾向,乱摔乱打,也伤害自己。”陈林庆在接诊中碰到的抑郁症患者,表现症状都不一样,但几乎都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性疾病。
陈林庆告诉记者,这两年里,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年龄范围涵盖老、中、青等不同年龄阶层,特别是明显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最小的孩子还不到10岁。”
情绪抑郁的人都会患抑郁症吗?答案是否定的。陈林庆表示,只有抑郁情绪心境状态非常严重、持续两周或更久、影响到在家庭及工作中的正常功能时,才被认为是抑郁症,“不是所有情绪抑郁的人都可能患抑郁症”。
“无用之人”是一种消极界定
抑郁症也被称作“心灵的感冒”,这“感冒”可以由脑部变化引起,也可能是家族遗传,生活上一些痛苦的经历也可引致抑郁症。
“从临床看,有些抑郁症患者容易伪装自己的情绪,很难被发现,所以判断抑郁症要从多个方面看。”李晓英说,从不开心程度看,抑郁症患者与普通人的不开心有区别,“普通人的不开心多数非常短暂,但抑郁症患者会持续地情绪低沉、苦恼忧伤、闷闷不乐。”
抑郁症患者容易否定自己,“无望感”“无用之人”是他们对自己的消极界定,总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学习工作效率低,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也很敏感自卑又自责。也容易把一些错误事情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对不起周围的人,对不起父母亲人。
抑郁症患者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即使参与一些活动,也无法感到快乐。缺乏社交活动,思维反应变得迟钝。经常思路不够灵活,脑袋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也很难理解和思考学习中的问题,说话慢、思考慢,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会有所下降。有些孩子学习时思想不在状态,记不住东西,甚至很简单的题目都完成不了。
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是出现了睡眠障碍,常见的是醒得早,会比平时早1-2个小时。醒后难入睡,晚上入睡困难,夜里睡不深,疲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症状。行为上会表现出在家懒散、不搭理人、发脾气等。
“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时,就要重视起来。”李晓英说,当抑郁情绪比较严重,持续时间长,而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得到改善和缓解时,就一定要就医。目前针对抑郁症最主要的干预手段是药物治疗,同时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抑郁症患者自杀概率高达1/7
近年来,抑郁症人群还在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8%。我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抑郁症人群的占比高达40%。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自残率非常高,已经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也是造成残疾和疾病负担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有统计显示,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概率高达1/7左右。
“患上抑郁症,并不会成终身疾病,是可以治疗的。”陈林庆称,抑郁严重情况下,可能有自伤、自杀的风险,一定要通过干预来缓解抑郁状态。
如何预防和缓解抑郁?
1.表达情绪。找信任的人倾诉,将自己的烦恼和心声说出来。如果不愿意向他人倾诉,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来表达情绪;2.合理宣泄。允许自己大喊或大哭一场,哭是一种有效缓解抑郁情绪的方法;3.降低目标。抑郁的人有着强烈的缺失感,常为自身的不完美而痛苦,情绪反复无常、高度敏感。要学会不给自己确立很难达到的目标。思维是可以改变心境的,保持乐观、知足的心态,可以避免很多不良的情绪;4.行动起来。抑郁的人喜欢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不愿意“走出去”。要改变心境,努力走出这个封闭的空间,到外面去感受阳光,感受大自然的风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来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5.规律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作息规律、营养均衡;6.多听音乐。音乐能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陈林庆建议,抑郁症患者千万不要独处,尽量去人多的地方,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不要一直陷在个人情绪里。同时,家人的陪伴和情感呵护也很重要,让患者有温暖的依靠。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