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2年09月26日

民勤种庄稼的“田鼠大婶”出书了

《田鼠大婶的日记》封面

裴爱民手绘的插画。

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偶然间发现了裴爱民的微博“田鼠大婶”,为她文字的质朴和天赋所震惊,决定为她出一本书。今年9月,甘肃武威民勤48岁的农民裴爱民生平的第一本书《田鼠大婶的日记》在武汉出版。

对于初中就辍学,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农民裴爱民来说,生活是由辣椒、南瓜、土豆、麦子、沙窝围成的。但在这本书里,裴爱民以“田鼠大婶”的名字生活着,她的生活里有黄昏落日、潮润的植物、唧唧的虫鸣。

大婶,你愿意出书吗

2020年4月,身在武汉居家隔离办公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张华,习惯性打开微博,一个农民的微博吸引了她。在她的微博里,有山里的秋天、丰收的喜悦、踏着房顶跳舞的雨点。

作为一名编辑,张华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所吸引,张华一口气读完了她11年间几千多条微博,她给田鼠大婶发去私信:“大婶,你愿意把你写的文字以书的形式出版吗?”

10月,张华来到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普通、枯燥、单调,这是张华对大婶家的印象。屋里只有大婶跟丈夫两人在家,朴实的西北汉子一言不发,蹲在门口吃饭。大婶不会说普通话,拿出一炉土豆招呼她吃。

眼前的这番苍凉景象,张华怎么也不能和“田鼠大婶”联系起来。她好奇:“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是怎么写出这么美的文字的?”

田地里写作

在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一个农民的生活是这样的:惊蛰土地消冻,人们开始犁地种麦子,秋天收完庄稼就闲了,整个冬天不用上地干活,就在家烤火煮肉吃。

但“田鼠大婶”不一样。

她看书,“忙里叼空儿地看”。坐在地头树荫下看书、忘记了浇水的庄稼,水自个儿淌;兜里装着纸片和铅笔,看到天空的云儿鸟儿地上的花儿啃草的驴子,都会偷偷写下来。

乡下没有太多的书,她就找庄子上城里念高中的娃子们,“让她们帮我找书看。”于是,她喜欢上了外国小说和诗歌,最喜欢泰戈尔、济慈,中国作家则喜欢阎连科和迟子建。

后来有了微博,一切都变得方便了。在地里,干活儿间隙,想起啥就用手机打出来。在课本上,她读到了萧红的《火烧云》;有了粉丝后,有人给她寄了一本《呼兰河传》,她说萧红的文字“感觉像蚂蚱在跳、鸟儿扑棱棱飞过草丛”。

村里的人不能理解她,在庄子人眼里,她只会看书不会种庄稼,她用手机拍照发微博,在荒地上到处逛,外庄上不熟悉的人会问,老陈家媳妇神经不正常吗?

但大婶有她自己的一片精神天地。“我一个人蹲在我的地里,我心里是感觉高兴的,我有那么多的麦子、苞谷,秋天,后场院里高高的干草垛,圈里咩咩的羊羔,都让我感觉富足。”

“有天赋而不自知”,编辑部一致如此评价她。在华师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张华编辑室的同事们还会花上几小时讨论大婶用的一两个词语有多么精妙。

庄子上来了沙尘暴,大婶拍下发给张华,告诉她:“这是绿野仙踪”;西北缺水,夜晚灌溉农田的水来自贺兰山,大婶给她发微信:“冰雪水灌溉的田里,咕咚咕咚的流水声,我觉得像钢琴曲。”

还原乡土气息

当张华告诉大婶她的文字很好时,大婶很惊讶,她从未想过自己能出书。

“丫头啊,出书得花好多的钱儿,大婶是个农民,女儿上大学要钱儿,公公婆婆也老了,需要照顾,哪有闲钱儿出书啊”。直到张华告诉她,不用她出钱,她的文字很好,她这才放下心来。

从选题到出版,这本书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大婶不会普通话,张华就在微信上跟她交流。因为农忙,只有早上五点、晚上九十点,大婶洗完锅碗才能发来一条微信。有时聊了没两句,大婶便要去田里采摘蔬果。

出版社在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田鼠大婶”身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质朴、自然和真诚。因此,从选题、书名到设计,努力遵循最大程度地还原乡土气息。

章节上,则被设计成了365天的样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读者通过每一天的日记看到西北乡村一年的变化。封面来自在地里摘辣椒时,大婶突然给张华发来的一条微信:“我就是个真真切切种庄稼的女人,我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在这行字的旁边,有一个戴着粉色头巾的女人,她正朝着镜头,咧开嘴笑着。

在大婶的微博里,张华还偶然发现她会画画,于是便鼓励大婶画她身边的人。蹲在炕上的丈夫、打盹的独眼猫、唠嗑的大姐,都收录在书内。    据九派新闻

--> 2022-09-26 1 1 兰州晨报 c42443.html 1 民勤种庄稼的“田鼠大婶”出书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