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2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甘肃坚决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将生态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绿色之变”加快兑现“富足之变”。
祁连山下,一座座迎风转动的风力发电机是绿色“蝶变”的鲜明地标。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紧盯“双碳”目标,当地谋划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优化风光电开发布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华能甘肃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启动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2021年,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27%。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吸引大批生态产业落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领跑国家级新区。
黄河在甘肃蜿蜒奔涌913公里。母亲河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叮嘱省市两级负责同志,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全省上下迅速行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基本构建,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启动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地。2021年,甘肃境内黄河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甘肃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
站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期,甘肃融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改造重塑传统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仔细端详,不时询问,还亲切地叮嘱游客注意爱护文物,考察全程都饱含着对敦煌文化的深厚情感。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敦煌人’责无旁贷。”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等工作积极推进:启动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工程,推进石窟考古报告编撰、敦煌文献分类整理出版等重要项目,出版《敦煌艺术大辞典》等重要学术专著。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学研究的高地”重要要求,正在接续奋斗中逐步化为现实。
长城一砖一瓦,都是活的历史。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甘肃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为契机,提出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成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读者人”以此为己任,努力出好书、出精品。《读者》发行量连续三年保持正增长,稳居国内文摘类期刊发行量首位。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甘肃进一步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文物从墙上走下来、从窟里走出来,扩大文化“瑰宝”影响圈,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新华社兰州6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