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2年06月24日

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甘肃篇

6月11日拍摄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村貌(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照片

“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赞叹陇原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甘肃考察,多次对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为甘肃发展明确定位、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2500万陇原儿女牢记嘱托,负重自强,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发进取,描绘新时代如意陇原的崭新图景。

“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苦瘠甲于天下”曾是甘肃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吃水难、行路难的困苦几乎遍及每个贫困村庄。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困难群众过得好不好,扶贫政策落实得怎么样,总书记要亲自看一看。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他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深感染着甘肃各级党员干部。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尽锐出战。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扶贫一线,铆足干劲攻下深贫堡垒。截至2020年底,全省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出行难、吃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

元古堆村村民曾玉成原先种地有“两怕”:一怕运不下来烂地里,二怕拉不出去卖不上价。自从硬化路通到家门口,他用流转土地种起百合、党参,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村委会主任郭连兵感慨地说,2013年以前,元古堆村只有2.4公里硬化路。如今村组道路全部硬化,元古堆不再是“烂泥沟”。2018年,元古堆村甩掉“贫困帽”。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2021年以来,甘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体系初成,陇原乡村万象更新。

为了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甘肃在新起点上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发展水平。财政资金集中注入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连年保持在80%左右;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养老机构覆盖所有县(市、区);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升……陇原大地正绘就景美人和的新画卷。

“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6月,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草色初新、生机勃发。三年前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度无序无度开发,造成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破坏。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让甘肃干部有被“猛击一掌的警醒”。

痛定思痛,甘肃以“断腕”之勇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祁连山祛多年沉疴,还旧账欠账。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牧马20余年的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刘国年亲身感受到山绿水清的生态之变。这几年,曾过度放牧的草场上牛羊退出,竟有鹿群进驻。放马巡山时,他还常与野生动物“正面遭遇”。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来“验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总书记谆谆叮嘱,“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下转A03版)

--> 2022-06-24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甘肃篇 1 1 兰州晨报 content_35693.html 1 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