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选择走上‘强化人’的道路,那么人类和机器人就有可能遵循同一条进化路线……如此一来,人类总有一天能够用更永久的机制取代其过于脆弱的肉体,并将超级计算机当作智能放大器。”彼得·斯科特-摩根在1984年出版的自传《机器人革命》中写道。
2022年6月15日,在与疾病抗争五年后,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去世了,享年64岁。
赛博格是控制论和生物体两个英文单词的结合体,表示任何结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可以理解为半人半机械的生物。
2017年11月,彼得被诊断患上与斯蒂芬·霍金肌相同的疾病——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医生预言他只剩下两年生命。这种病症会让身体各部分一点点僵硬“死去”,甚至包括那些支持呼吸和吞咽的肌肉,最终全身僵死。那时,机器人科学家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所有的器官替换为机械。
对于彼得而言,成为赛博格的决定意味着他与世界的所有互动都将由机器实现,他的所有感官都将电子化,包括大脑的一部分也会用上机械神经。
2020年,一部《彼得:人类机器人》纪录片让彼得广为人所知。
在纪录片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健康的数字人彼得,他有着自然的表情、肢体动作和饱含情绪的声音,这些都是借由AI技术实现的。在还能说话时,彼得泡在录音棚录下了15小时录音,科学家就用这些材料训练AI。再加上50多台高清摄像机捕捉的面部表情和肌肉动作,彼得也获得了电影特效般逼真的虚拟形象。
如何解决通过文字输出自己想法的问题呢?一开始,彼得尝试了脑机接口技术,但输出效率不高。彼得后来得到了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的帮助。他们就曾为霍金开发过名为ACAT的上下文辅助感知工具包。ACAT的原理很简单,即用AI学习霍金的表述习惯,然后通过上下文感知来预测他即时说话时下一个词会输入什么。在没有ACAT之前,霍金只能通过脸颊肌肉的抽动来控制打字输入,但这个方式非常慢,可能一分钟只能打出来一个词。ACAT至少可以帮霍金提高一倍的打字速度。
借助所有这些技术,彼得甚至可以做到每周工作60小时,完成演讲和接受采访。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