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黄河,蜿蜒九曲。
千百年来,黄河奔腾不息,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但是,这条呈“几”字形的万里长河,也是灾害频繁的“忧患河”。汹涌河水裹挟泥沙奔流而下,“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经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据统计,从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北到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国史。历朝历代的治河方略,见证了先民的智慧,推动着文明的进步。然则,囿于社会制度的束缚,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加之战乱破坏的因素,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重要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加强,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