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兰州晨报出版






2021年02月26日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单

张小娟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干部张小娟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我省还有96位先进个人和72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将荒原变成林海。2017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完成各类造林5.6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

三河村是大凉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以来,三河村发展种养、文旅产业,全村实现脱贫致富。村里依靠土豆、花椒种植和养蜂等带动增收,还建立起旅游合作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29.12%。脱贫攻坚战以来,大湾村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产业,探索出一条特色脱贫之路。大湾村于2018年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19年的14236元。

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工作部

先后完成833个异地搬迁扶贫点、4807个扶贫产业项目配套电网建设任务,保障搬迁群众1.98万人安全稳定用电。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189支1222人赴41个贫困村开展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100万元,大幅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带动4383名群众脱贫。

中共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

上世纪80年代,下党乡人均年收入曾不到200元。脱贫攻坚战以来,下党乡以扶贫定制茶园,带动茶农户增收;创立农产品公共品牌;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享机制。2020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1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陕西省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

郝家桥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贫困发生率30.7%。脱贫攻坚战以来,郝家桥村形成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截至2020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

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

脱贫攻坚战以来,叶坪乡全乡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124个,建立党员创业基地16个,带领78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率先探索贫困人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形成万亩蔬菜、万亩脐橙、万亩白莲、十万生猪、百万蛋鸡的“五个万”基地。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

2015年底,班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600元,村集体经济为零。村里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主线,盘绣制作、 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养殖等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2017年年底整村实现脱贫。20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41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6.9万元。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十八洞村首倡开展“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在多方面精准发力,2016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出列的贫困村。十八洞村先后形成种养、苗绣、劳务、旅游、山泉水5大产业体系,2013年至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

闽宁镇形成葡萄酒、菌草、黄牛、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走出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

据央视新闻微博

--> 2021-02-26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单 1 1 兰州晨报 c19506.html 1 张小娟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