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天津2月3日电 2月3日,迎来2021年的“立春”节气,2022年的“立春”节气在2月4日,而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俗称“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刚好避开了这两个“立春日”,从而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这样的年份也被称为“无春年”。
农历“无春年”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解释说,这是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
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都有(俗称“一年两头春”);年初年末均没有(俗称“无春”)。
“无春年”往往在民间被称为“寡年”“哑年”“黑年”,关于它的说法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对此,林愿等天文科普专家明确表示,“无春年”是正常的历法演变,与婚丧嫁娶、吉凶福祸毫无关系,公众不要盲从,更不要相信这些迷信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