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宝红就奇怪:“这草,咋能长这密这高哩?”
他的嘎查(蒙古语:村子)就在腾格里沙漠边边上,放眼全是白花花的沙石,走老远能有一蓬蒿草,一会儿就被几只瘦羊啃个精光。
一个夏日晌午,天边传来“嗡嗡”的声音,一只绿色“大鹰”越飞越近、越飞越低,掠过他们的屋尖尖又飞远了。
“绿鹰”飞过的地方,沙石上留下一粒粒裹着红色包衣的种子,一场雨过后,生出嫩苗苗,根系紧紧抓着沙土,然后一年年迎风生长。
今天,宝红家4000亩播区草场里,花棒、沙拐枣长到一人多高,别说牛羊,骆驼进去都看不着。
靠着卖草籽、养骆驼、护草场,宝红家年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几十万元。他也早已知道,播撒种子的那些“绿鹰”,是且力根空(蒙古语:空军)运输机。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紧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一茬又一茬官兵以铁翼为犁,在祖国大地上耕出一片片绿色的生态屏障,让无数像宝红一样的沙区农牧民过上了好日子。
红色航迹创造绿色奇迹
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这项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走向成熟,迫切需要一支肯担当、能作为的力量,把实验成果真正扎根荒山戈壁。
人民空军毅然挑起这副重担。在“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作贡献”的号召下,空军部队很快改装了一批飞机,训练了一批能够执行飞播任务的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飞播造林和种草任务。
“一没经验,二没资料,三没设备。”72岁的宋占清是执行飞播任务的“第一茬人”。当年,他们第一次听到“飞机种树”,就像听天方夜谭。
但没谁往后缩,人人积极请战。“想法很简单:党旗指向哪里,人民的召唤在哪里,我们就飞向哪里!”宋占清说。
这一飞,就是39年。
39年间,他们的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地130多个县(市),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绿化基地,“三北”防护林飞播成林超过1000万亩,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万亩……作业区从星星点点,到聚成块、连成片,昔日不毛之地,今成绿野良田。
绿了大地,暖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播撒绿色希望,造福一方人民”的信念。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曾3次迫于沙害“南迁”。2014年夏,大队飞行员们完成了在榆林沙区的最后一个飞播架次——榆林飞播造林工程宣告阶段性结束。“860万亩流沙被成功锁住,区内已无明沙可播。”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
从“四望沙海,飞沙走石”,到“四望绿野,稻谷飘香”,230万榆林沙区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不毛之地,成为陕西新粮仓和畜产品基地。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队累计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腾格里与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更打破了国际上“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适宜飞播”的断言。
多年来,这个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践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不断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绿色奇迹。 (下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