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声中,爷爷的蒲扇轻拍藤椅,我第一次听见“伏羲”的名字——那位踩着巨龟创世、在兽皮上画下神秘符号的智者。正如《史记》所载:“伏羲氏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他不仅是创世者,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书写者。爷爷常说:“伏羲一画开天,人间有了规矩,万物有了名姓。”
对伏羲的好奇始于课本里的“伏羲女娲图”。在图书馆,《山海经》泛黄的书页上,“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的文字让我脊背蹿起战栗,仿佛触碰到千年前的电流。在甘肃省博物馆,凝视旋涡鱼纹的彩陶瓶,让我恍然与三千年前的匠人“握手”,那陶纹中流淌的,正是伏羲“观天法地”的智慧之源。
伏羲庙前,拾起一片梧桐叶,叶脉如八卦图。远处湖面细浪,恍见执规画卦的身影。清代杭世骏说:“伏羲作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为我们铺就了通向真理的星光大道。
书包里装着刚写好的《伏羲传》剧本。明年校庆,我要让始祖的故事在舞台重生。当灯光亮起,愿有孩子如当年的我,凝视那穿越时空的星光。幕布上若隐若现的八卦,正诉说着顾炎武的箴言:“伏羲之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也。”伏羲,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教我们从混沌中寻找秩序,在敬畏中创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