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雪芬)6月10日,记者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等部门共同制定的《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文内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将推动落实120项具体任务,预计投资6.1亿元,使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初见成效。
2035年,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
根据实施方案,2025年,我省将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张掖彩丘等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启动遗产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布局、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加快构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一带贯通、六市联动、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初见成效;到2030年底,全面建成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国际旅游带、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五大样板”,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制度体系、标准规范和实践经验;到2035年底,把河西走廊建成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行地、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地、极富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地、极受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聚焦建设“五大样板”打造中华文明标识
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将聚焦建设“五大样板”,重点遴选重要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名城名镇和张掖彩丘等52处代表性文化和自然遗产,2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部署了19项具体任务,着力构建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体系、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系,打造中华文明标识。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样板。我省将围绕河西走廊重要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等代表性文化遗产,实施文化遗产线路价值解读、石窟艺术长廊、长城边塞廊道、古城古镇连片保护、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博物馆集群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提升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质效,将其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样板地。
打造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样板。通过张掖彩丘保护、普遍价值研究分析、张掖彩丘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3项举措,全面提升张掖彩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样板。重点建设河西走廊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体验带,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加强河西走廊优秀民俗传播普及,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繁荣发展。
打造河西走廊国际旅游带样板。实施强基础、强产业、强供给、强品牌“四强工程”,着力打造石窟艺术长廊、长城边塞廊道和自然地理奇观3条国家级经典主题游径,把河西走廊建成国际最具活力的丝路文化旅游黄金廊道。
打造河西走廊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样板。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和构建多元立体对外传播格局等3项举措,高水平办好敦煌文博会和嘉峪关短片电影节,建设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文化为纽带,更好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全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