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振华最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振华给孩子们上课。

李振华入户排查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
清晨的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大地,唤醒了山东沂蒙老区。伴随着一阵阵鸟鸣,89岁退休教师李振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经过蜿蜒崎岖的山路,李振华终于把学习用品和200元送到了一个孤儿手中。他支教72年,资助2500多名学子。近日,李振华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沂源百姓们沸腾了!在大家看来,他获这个荣誉实至名归,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1 “学费的事别着急,我来想办法”
恰逢周末,淄博沂源县流泉完小教师宋训堂和江兆欣开着一辆旧面包车赶到振兴路小学,他们此行是要看望自己的高中老师李振华。
“您最近身体还不错吧?”说这话的宋训堂就要退休了,看到眼前已经退休几十年的李老师仍在为教育奔波,他由衷地敬佩,并忍不住关心起了老师的身体。
1981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宋训堂就想回家种地。得知这个情况,李振华赶了十几里路找到他,“太可惜了,不能待在家里,你应该到教育行业来”。
在李振华的引荐下,宋训堂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他又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进修考试。从教后,宋训堂也学着李振华的样子关心学生,“当年上学,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得到了李老师更多的关心。他经常问我够不够吃,每周五还会给我和另外两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分饭票,每人半斤票能领仨馒头……从教以来我也开始关心学生,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其实在那个年代,李振华面对更多的,是因为家庭贫困和突发变故而随时辍学的孩子。看到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决定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从教时每月固定捐出工资的四分之一,退休后把退休金和打工挣的钱也都捐了出去,每月只保留500块钱生活费。
1965年秋天,刚被调去张家坡中学的李振华,发现班里杨尚峰的学费迟迟没有交,而且经常请假。原来,他经常陪父亲看病,家里已经拿不出钱交学费,李振华便悄悄替他把学费交了。但不久之后,杨尚峰的家长又托人来请假了。于是在一个周六下午,李振华走进了十几里外的杨尚峰家里。映入李振华眼帘的,是一间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装地瓜干的囤子也已经见了底。得知来者是李振华,杨尚峰的父亲连忙说,“李老师,尚峰这孩子回家就说您对他的好,可越是这样,俺心里越不得劲儿。他要是再上学,就连您一块拖累了……”
看着眼前无奈叹息的孩子爸爸,李振华说:“尚峰明年就要考高中了,再困难,咱也得让孩子念完高中,考上大学。学费的事儿您别着急了,我来想办法。”就这样,杨尚峰跟着李振华回到学校,坐进了教室里,跟着李老师一起吃住。
退休教师赵平忠也是李振华资助的学生之一。在他毕业后的20年间,女儿赵金霞也成了李振华资助的学生。受李振华和父亲的影响,赵金霞长大后也成了一名教师,如今在沂源县振兴路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我也想把李校长的这种温暖传递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温暖的传递”。
2 “我是来支教送文化的,不能走”
1953年冬,一位身背简单行囊的城市青年踩着皑皑白雪,艰难地走进了沂蒙山崎岖、蜿蜒的小路。这便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李振华,年仅17岁的他上学时经常听老师们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革命故事,那时他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走出校门,走进了偏远贫穷的沂蒙老区。
因为李振华从小在南京城里长大,年纪又小,当时主管部门怕他不适应地方艰苦,就把他分配到了条件稍好点的潍坊。但“年少轻狂”的李振华指着地图,提出要到最艰苦的沂源深山韩旺小学任教。
就这样,李振华背着包,拎着行李,翻山越岭徒步110里地,终于在第二天中午准时出现在了韩旺村头。而这一走就是72个年头。
其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曾让李振华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失落。尤其是面对语言不通和生活上的艰难,凭借满腔热情来到穷山沟的他动摇了,但乡亲们的关爱,让李振华渐渐离不开沂蒙山了。
在得知李振华咬不动煎饼后,村民们吃糠咽菜也要把好饭送给他吃。谁家的老母鸡下了蛋,不去换火柴和盐也要揣怀里送给他吃。每当接过还带着体温的鸡蛋时,李振华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感动。
韩旺属于山岭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粮食比较稀罕。支前模范耿玉兰家总共收获了不足20斤小麦,等留好种子,就只剩四五斤了。一天晚上,耿玉兰把手伸进罐子里,捧出两捧,罐子就见底了。她狠狠心又掏出一大把,犹犹豫豫又放下了。就这样,一把麦子反复抓了放,放了又抓,耿玉兰最终还是抓进盆里。怕自己反悔,赶紧舀了一瓢水泡上。
两捧多一点的麦子,很快就被她和女儿做成了白色的面糊子,娘俩烙了麦煎饼给李振华送去。拿到麦煎饼的李振华既感动,又不舍得吃,碍于乡亲们的情面,也没法拒绝。于是趁家长不在,他悄悄交换了孩子手里的黑煎饼。
被爱融化的李振华想,“我是来支教送文化的,我不能走!”
3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李老师”
李振华退休几十年了,山东沂源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沂蒙老区仍然传颂着有关“布鞋校长”的故事。
从1953年算起,李振华来沂蒙山支教72年了,培养出了万余名学生,六成以上长大后选择从教。此外,他还拿出工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并通过退休后到处打工的方式,资助了2500多名贫困孩子,不让他们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据他资助过的学生张文强介绍,退休以来,李振华一天也没歇过,总是那么忙碌。不能上讲台了,他就继续用别的办法回报乡亲,先后走遍了全县300多个村庄排查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在经济和心理上帮助他们,“李老师心里装着千万个孩子,唯独没有他自己。”
沂源县教体局局长任鸣也是李振华的学生,据他回忆,以前李校长会用目光迎接和护送他们上下学。平时住校的时候,李校长做好饭之后也会叫他们去吃,“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你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李老师。”
时间一晃而过,李振华也从热血青年变成了沧桑老人。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他,往往都穿着一双断了底的白底黑面千层布鞋、一件领子有破洞的灰蓝色衬衫、一条反复缝补过的深色裤子。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出门只提着一个装有白开水的大塑料水杯。
这份“简朴”背后,是“布鞋校长”李振华对沂蒙山区学子长达72年的捐助。乡亲们总说“你心里总装着别人,没了自己”。李振华却笑着回应,“虽然一生清贫,但我内心富有。再有一次,我还会选择当老师。”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