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一堂穿越70年的工业美学课 2025年05月29日

“原来课本里的‘航空报国’,是这些老机床转出来的!”5月23日,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的惊叹声打破了万里厂工业遗产陈列馆的宁静。当同学们用指尖轻触20世纪50年代齿轮机床的斑驳机身,又在航空模型区操控起智能无人机时,这场由学校与万里厂联合策划的研学活动,正让航空工业的“前世今生”在少年眼前展开一场震撼的时空对话。

在工业遗产陈列区,1958年的精密磨床像位沉默的长者,机身刻痕里还留着老一辈航空人用煤油灯照明加工零件的时光。“这台机床曾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啃下了航空发动机齿轮的硬骨头。”讲解员转动生锈的操作杆,讲述技术工人用算盘计算公差、靠榔头敲出精密部件的往事。学生陈乐乐盯着机床操作台的油垢痕迹小声说:“原来‘自力更生’不是口号,是他们手上磨出的茧子。”这些曾撑起中国航空工业脊梁的“钢铁老兵”,如今成了最生动的教科书。

“看!这架运输机的起落架零件是万里厂造的!”在航空模型展示厅,工程师李工手持VR眼镜,带学生“钻进”飞机内部观察零部件运转。当3D投影里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开始旋转,王雨彤同学突然举手:“刚才老机床加工的齿轮,是不是就装在这里?”这个追问让现场响起掌声——从古董机床到智能模型,从手工打磨到数字建模,科技传承的脉络在互动体验中清晰可见。

这场穿越七十年的工业美学课,正让“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航空精神,在少年心中长成新的翅膀。

文/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