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安和唐桂蓉夫妇。

夫妇旅游时的合影。
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道七二二社区,83岁的杨永安和79岁的唐桂蓉夫妇用半个多世纪的相守,诠释了平凡生活中的真挚情感。
这对同乡夫妇不仅传承了父母的相处智慧,更将这份家风延续至下一代,让整个家族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1 两位母亲种下缘分
1967年的武汉,两位黄冈同乡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他们两人的老家仅一河之隔,更奇妙的是,两人的母亲本就是闺中密友。“我父亲是革命烈士,1944年被日军杀害沉入长江,是她的母亲(当时18岁未出嫁)抱着2岁的我划着小船到江里捞尸。”杨永安回忆道。
后因唐桂蓉的母亲结婚离村后,两家各自开启了不同的人生走向。直到23年后,她们才在武汉市中山路菜场相逢。1968年,已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杨永安,和武汉城市建筑学校毕业的唐桂蓉,经两位母亲的牵线相识、相恋。“初次见面就被她的温柔文静打动,她是校学生会主席、市三好生。”杨永安说。而唐桂蓉则欣赏对方:“他是那个年代难得的高材生,知书达理、为人忠诚。”
2 三代人的家风传承
1971年元旦,两人组建起朴素而温馨的家庭。
杨永安因工作常年出差,“最长有小半年在海上做实验没回家,一岁多的小女儿都认不出爸爸了”。唐桂蓉毫无怨言地撑起整个家,不仅精心抚养两个女儿,还尽心操持婆家和娘家的各项事宜,默默付出、从无怨言。
杨永安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大女儿8岁就学会了带4岁妹妹从广埠屯坐公汽到10公里外的外婆家,16岁起学习管理家庭生活开支,带着妹妹骑自行车100多公里到黄冈探望奶奶……”这种教育方式让女儿们既健康阳光,又独立自主,更充满亲情。
54年来,夫妻俩几乎从未红过脸。“声音大了就不接话,这是我们相处的秘诀。”唐桂蓉说。杨永安也感慨这份智慧源自唐桂蓉的父母,“我岳父岳母也不吵架,年轻时跟着耳濡目染,家就是避风港,在外面受了委屈回来发点小脾气是正常的,都不放在心上”。
如今,女儿们也延续着这样的家风,“她们的小家庭和睦幸福,对两家老人都很孝顺,大女儿带我们去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及全国各地旅游,看世界、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小女儿说,要像太阳一样给予社会和身边人光和热,传递正能量……”唐桂蓉自豪地说道。
3 夕阳正红爱不老
杨永安2002年退休后,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年轻时由于工作及条件的限制,没实现的梦想,他一一努力实现。
60岁学开车、70岁学乐器中阮、80岁画《印象古镇——孙家咀》长卷壁画。唐桂蓉说:“退休后他生活非常充实,大自然是他的画纸、一楼车库是他的工作室,琴棋书画样样通晓,水工、电器修理样样在行。”
“女儿不让他开车带人,但是他敢开,我就敢坐。”唐桂蓉微笑着分享着坐车观景的乐趣。如今,83岁的他经常开车带着老伴在武汉和黄冈之间来回晃悠,在革命老区黄冈的老家自建的小楼房小住几个月,享受农家的田园生活。
每年寒暑假,兄弟姐妹的子女都迫不及待聚拢过来,孩子们在夏天一起逛东湖、游泳,亲近自然,在冬天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其乐无穷。小家庭成为儿童的乐园、学生的夏令营。
从2010年开始,两人在家里筹办起“家庭春晚”,全家总动员、亲朋齐参与,女儿做导演、女婿搞赞助,舞蹈、说唱、双簧、朗诵、魔术、模仿秀一应俱全。2015年,远在成都的小弟唐秋生的岳父母一家也被吸引过来,80余岁的老人跳舞、40来岁的夫妻唱“天仙配”、10多岁的孩童吹小号和拉提琴,其乐融融、满堂喝彩,成为永恒的记忆。
两位老人既是家族里的模范夫妻,也成为维系几代人亲情的纽带。家里的十几本相册、千余张照片,记录着这个大家族的点点滴滴、和和美美。
据《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