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随着互联网和全媒介的普及,愿意进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且已演化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必须增强电影的“可看性”。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内容过剩成为显著特征,电影作为传统视听媒介,面临着短视频、网剧、电视剧、微短剧,以及各种流媒体渠道和游戏内容的激烈竞争。强调电影的可看性与必看性,本质上是应对这种生态剧烈变化的谋生策略及对电影自身艺术价值的重申;而且从今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情况来看,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命题。
什么才是、怎样才能实现电影的“必看性”呢?
1 与短视频相比,电影必须提供更强烈、更持久的沉浸体验
短视频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凭借制作门槛低、互动性强、传播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势如破竹,吸纳了大批草根观众的注意力。加之各视频网站的助推,有的短视频动辄观看量就达到数十亿人次。
面对短视频的强势冲击,电影必须通过更强的叙事张力、视觉奇观和情感深度争夺观众的注意力。相比短视频的浅层刺激、快餐式和碎片化消费,电影可以通过复杂、深度叙事的优势、峰回路转的铺垫与层层累积的高潮,以及丰富复合的情感内涵,提供短视频不可能提供的绵长余味。同时还要善于发挥大银幕优势,借助立体环绕音效,故事、样式和类型的多元化,团队集体迸发的创造力,以及舒适的观赏场景等提供更强的代入感,全面借助画面构图、光影运用、特效技术造就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创造短视频所难以具备的持续的沉浸式体验。《封神三部曲》《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等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重要的是要有走出传统电影思维的自觉,力求把电影本体蕴藏的各种潜能发挥到极致。
2 与电视剧相比,电影必须更具交互感、更能带动合家欢
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视听艺术形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存策略。近年来,电视剧的发展出现了快速的迭代现象,正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在题材、内容、手法、技术的全方位创新,奉献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觉醒年代》《山花烂漫时》《父辈的荣耀》《微暗之火》《我的阿勒泰》《六姊妹》《蛮好的人生》等不一而足。
与电视剧的闲散和厅堂消费不同,电影院观影始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尤其在大档期(如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电影作为集体娱乐方式。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合家欢”现象。据统计,2025年春节档家人观影比重达24%,为2018—2025年最高值,表明“合家欢”观影渐成主流,为电影生产和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3 与网剧相比,电影必须叙事密度更高、社会话题性更强
网剧也是新世纪的产物,是指专门为互联网平台制作,并通过网络渠道播放的连续剧集。在它的萌芽期,大都为网友们的自娱自乐,少有属人耳目之作。
面对网剧愈来愈强的出击,电影必须强化和创新应对之策。除了在技术设施上不断迭代升级、借助IMAX和3D等技术提升观影体验、强化影院不可替代性等外部视角,更需要在弘扬和发挥电影内在的优势上下功夫。
比如,由于受到播放平台和会员年龄层的限制,网剧大都被定位在悬疑、青春、奇幻等类型上,电影则可以在内容的差别化和丰富性上做文章,像陈思诚的《唐探》系列、郭帆的《流浪地球》科幻特效大片系列,甚至像贾玲的家庭伦理喜剧系列,均是网剧难以胜任和涉足的。网剧的每部单集只有30—45分钟,虽然也讲究快节奏和强悬念,但毕竟每集的容量有限,需要分集分时逐一展开推进,电影则可以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整地讲完一个故事,往往叙事密度更大,感情容量更集约。
4 与微短剧相比,电影必须更打开视野、更积极主动开拓市场
目下,微短剧已成为传播业“最为广泛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和影视行业最大的风口”。据艾媒咨询统计,2023年它的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第一次超越电影的市场规模);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678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34.4%)。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曾不入法眼的微短剧一路走来、所向披靡,而电影却步履蹒跚、显见萎缩?为什么相对于电影,在投入、装备、人员组合、技术储备没有一项占上风的微短剧能够后来居上,以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占据更大的市场,吸引和分流更多的观众?
因此,电影必须更加注重扩大视野,更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