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桂美(左一)和巧燕。

巧燕在“春之雨如康家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5年9月的一个清晨,在青岛火车站,32岁的刘桂美带着6岁小儿子候车,准备回山东高密娘家看望父母。就在这时,一个陌生女人抱着婴儿向她求助,称自己急着上厕所,希望她帮忙照看一会儿孩子。刘桂美见火车还有十来分钟进站,犹豫再三后还是接过了孩子。可谁也没想到,女人这一去便再没回来。刘桂美焦急地四处寻找,却因此错过了列车。无奈之下,她打开裹着婴儿的包袱,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生辰——1985年阴历六月二十五日上午11点40分,还有50元抚养费。
那一刻,刘桂美意识到,这个孩子被遗弃了,而她,从此与这个女婴结下了不解之缘。
40年光阴荏苒,曾经那个被遗弃的女婴,在刘桂美的悉心照料下长大成人。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收养经历,饱含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其间的艰辛困苦、温暖感动,无不令人动容。母亲节前夕,记者走进刘桂美的家,探寻这40年来她们母女间的点点滴滴,聆听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动人故事,感受这份超越血缘的深厚亲情。
1 天生残疾
在遇到这个被遗弃的女孩之前,刘桂美已育有两子。此次回娘家,老大留在公婆身边,老二跟着她同行。谁能想到,这一趟不仅没回成娘家,还多了一个需要抚养的孩子。
在返回青岛崂山家的路上,村民们看到刘桂美怀里的孩子,纷纷询问来历。她毫不隐瞒,如实讲述了在火车站的遭遇。有村民凑上前端详着孩子,称赞道:“这小嫚儿长得真俊。”还有人试探着说:“你把孩子给我吧,我给你钱,500元还是1000元随你提。”刘桂美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拒绝:“1000元我也不要!”在她心中,与这个孩子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
也有一些膝下无子的村民想收养孩子,刘桂美只能先敷衍:“我先回家跟家里人商量商量,再给你答复。”随着打听的人越来越多,她越发舍不得这个孩子。公婆得知后,并不赞同收养,可刘桂美态度坚决:“只要我拿定主意,谁也拦不住。不用旁人帮忙,我自己能养。”一直渴望有个女儿的她,觉得这孩子就是老天赐予她的礼物,并为孩子取名“巧燕”,寓意这奇妙的相遇。
从那以后,刘桂美和巧燕再也没有分开过。没有母乳,刘桂美就买来饼干和奶粉,精心喂养巧燕。幸运的是,丈夫自始至终都支持她,从未对巧燕有过一丝嫌弃。当时,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9岁,也经常帮着照顾妹妹。在全家人的关爱下,巧燕一天天长大。
天有不测风云。巧燕1岁半时,还不会走路。刘桂美发现她腿部发育迟缓,左脚踝处的骨头明显长到了外面,与常人不同。按照常理,1岁半的孩子早该蹒跚学步了,可巧燕却始终无法迈出第一步。为了查明原因,她骑着自行车带着巧燕四处求医。
骨科医生为巧燕做了“接骨”手术,并叮嘱要精心调养。可没过几天,骨头再次脱落。那一年,刘桂美带着巧燕往返医院十几次。最终,医生给出明确诊断:巧燕腿部是天生残疾,因发育不良无法行走,并非外伤所致。这个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让沉浸在“儿女双全”幸福中的刘桂美陷入了痛苦之中。
2 接受命运
如今40岁的巧燕,身高只有1.3米。她双腿、前胸、后背发育不良,无法直立行走,大部分时间只能蜷缩在床上。但幸运的是,巧燕智力正常,情感细腻,语言表达流畅,通过电话交流,旁人很难察觉她身体上的残疾。这份幸运,离不开妈妈刘桂美和命运的抗争与接纳。
在得知无法医治后,刘桂美仍不愿放弃,带着巧燕跑遍了青岛的青大附院、市立医院、台东医院等各大医院,得到的答案却都是“治不了”。在台东一家接骨医院,经熟人介绍,刘桂美找到院长。院长详细了解病情后,判断巧燕发育不良,很难治疗,甚至预测她顶多活到十二三岁,还劝刘桂美“别治了,孩子疼得厉害就吃片止痛药”。
先天残疾的打击,加上医生对孩子寿命的预测,让刘桂美难以接受。倔强的她听说潍坊有家医院或许能治,又带着巧燕奔赴外地,结果还是失望而归。那次,因无法当天返回青岛,母女俩在潍坊火车站的椅子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那时的巧燕已经四五岁了,几年的朝夕相处,让刘桂美和巧燕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看着女儿被病痛折磨,刘桂美心疼不已。痛定思痛后,她终于释怀:“既然是老天赐给我的,那我就养着,能养几天是几天。”到了上学的年纪,刘桂美把巧燕送进了学校。全家人逐渐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3 打破魔咒
巧燕13岁上小学六年级时,医生曾预言的“顶多活到十二三岁”的魔咒一直萦绕在刘桂美心头。一天,巧燕发烧,刘桂美急忙将她送往村镇医院。打了6个吊瓶后,巧燕终于退烧,也打破了医生的预言。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巧燕听到了村民和同学们对她身体残疾和身世的议论,一些恶意的谎言刺痛了她的心,也让她对妈妈产生了误解。
回到家后,巧燕不再和刘桂美交流,变得冷漠。刘桂美感到既委屈又难过,十几年的辛苦付出在这一刻涌上心头,她不禁哽咽:“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但冷静下来后,她选择耐心地与巧燕沟通,向她讲述小时候四处求医的经历。一次,曾帮巧燕联系医生的亲戚来家做客,无意中提起当年全家为巧燕看病的事,让巧燕终于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妈妈。从此,母女感情重归于好。
不过,随着自我意识增强,身体的疼痛也让她时常感到自卑。“妈,你待我这么好,可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面对女儿的困惑,刘桂美总是耐心劝慰:“我们离不了你。两个哥哥也离不了你。你看看那些瞎眼的,还有不会动弹的,你脑子好,手也好,全家拿你当个宝。”在妈妈的开导下,巧燕重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
4 活着真好
去年6月,巧燕所在的崂山北宅街道成立了专为残疾人群体打造的“春之雨如康家园”。这个家园距离巧燕家仅一百多米,坐着轮椅就能到达。在这里,巧燕可以和有相似残疾的伙伴们一起说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她也像健全人一样有工作、有工资了!家园还为巧燕投了保险。每次去“春之雨如康家园”,巧燕都格外开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由衷地感叹:“活着,真好!”
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刘桂美也倍感欣慰。但谈起未来,她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几年,刘桂美身体状况不佳,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我不知还能活多久。”说到这里,她眼眶泛红,担心自己离开后,巧燕无法独自面对生活。幸运的是,刘桂美已经找到了托付之人。“我大儿媳妇很善良,巧燕和她也处得来,我已经把巧燕托付给她了。”巧燕在一旁连连点头:“大嫂对我很好,我也希望和大嫂相依相伴。”说着,巧燕依偎在妈妈身旁。
据《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