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21时前后将迎来“二月二,龙抬头”。届时,东方苍龙的龙头角宿将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状如巨龙苏醒,昂首向上。
作为我国节令天象中的重要节点,“龙抬头”一直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它指的是啥?抬头时间有啥讲究?古今有什么区别?天文科普专家为您揭开其中奥秘。
“‘龙抬头’源于我国古人对东方天空中群星形象的浪漫想象。”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我国古代将天球赤道和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按方位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龙抬头”天象中的龙,指的就是东方苍龙。
依此划分,每宫包含七个星宿。
东方苍龙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形态上看恰如一条巨龙:角宿如龙头,亢宿似脖颈,氐宿如胸膛,房宿若龙腹,心宿如龙身,尾宿和箕宿共同构成龙尾。
“龙抬头”的时间并非一成不变。大约在2000年前的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日落后不久就能看到“龙抬头”。但如今,这一景象的出现时间已推迟至晚上八九点。
为何古今观测时间会相差几小时?王科超解释道,地球自转轴像陀螺一样在空间中缓慢摆动。这一现象被称为岁差,由于它的存在,同一恒星天象出现的时间也在缓慢变化。经年累月,“龙抬头”时间受岁差影响而逐渐推迟。“大约每过1000年,‘抬头’时间会推迟1小时。”
据新华社南京2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