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成器需不器,不器成大器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北辰班  史皓元 2025年02月27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题记

“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句名言,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子曰:君子不器。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先看古人是怎么理解的。宋朝朱熹的注解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意思是器皿各有自己的用途而不能通用。有道德修为的人,不能只有一才一艺。结合孔子原文和朱注,我们可以把“君子不器”翻译为:君子不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器”是指器物,不管是什么器物,一定是有其功能、有其价值、有其可取之处的,否则便不是“器”,而是杂物。“不成器”的,要么是杂物,要么是废物。比如,水杯有盛水的功能,铁锅有炒菜做饭的功能,这是“器”。当水杯摔破、铁锅打烂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功能,不再是“器”。用“器”比人,是说人要对社会有所用处,成长为有用之才。同在《论语》中,孔子称赞子贡“器也”。当子贡问他“何器也”,孔子回答“瑚琏也”,说子贡是“庙堂之器”,是可以治国之大才,这里的器显然是赞赏的意思。

“君子不器”是成才要求。“不器”比“成器”要求更高,只有先“成器”,才有可能“不器”。“器”有用,但功能相对单一,容量比较有限。比如水杯,用来装水很好,用来盛饭就不太合适,用来做饭就更不行了;盛一杯水能装下,要盛更多的水就只能换水桶或水缸了。同样地,如果一个“君子”,只擅长某一方面的事,一旦需要从事其他工作,就无法胜任;治理一邑可以胜任,治理更大的地方就不能胜任,那也就是“器”了。

“不器”是强调人才应当具有可塑性、发展性,而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固定的大小、统一的标准。如果说“器”是指专才,那么“不器”就是要求成为通才;“器”虽有用但有其局限性,“不器”则突破了局限,有了更多或者更大的用途。所以说,“成器”需“不器”。

孔子曾一再强调人应该表里如一。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会有多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君子不器”劝导君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是麻木地用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一件事,而要使自己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主张相匹配,而这样的人也往往是社会上的觉醒者和行动者,正与君子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相符。

对于“君子不器”我们也从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需要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全才,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养成一种终身学习、博纳全才的大局视野和境界,才能从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从“不器”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