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离别65年,今年元宵节终于回家了 2025年02月14日

胡英华回家认亲。

胡英华与亲人相拥。

2月12日元宵佳节,在无锡宜兴百合山庄,内蒙古通辽“国家的孩子”胡英华回到了离别65年的家。记者看到,现场铺上了红地毯、响起了锣鼓、舞起了龙灯,比过年还热闹。1960年,8个月大的胡英华被通辽的养父母收养。2025年1月,胡英华在内蒙古公安机关和江苏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无锡宜兴的家人。

1 离别65年后终于回家朝父母遗像磕头痛哭

2月11日晚,胡英华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江苏南京。为了欢迎远方的亲人,胡英华宜兴家中的侄女和侄女婿来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迎接,为他送上了鲜花。胡英华激动地告诉记者:“飞机终于落地南京,我非常高兴。虽然飞机速度特别快,但我还是嫌慢。”胡英华的侄女张敏花也很急切地想看到五叔,“希望他从飞机上一下来就看到亲人,我们不能再让他等待了。”

2月12日上午,胡英华和家人乘坐的大巴车来到了无锡宜兴百合山庄。他还没有下车,欢迎的锣鼓声就响了起来。在家人、寻亲警官和志愿者的陪伴下,胡英华走下了大巴车。众人拿着写有“欢迎内蒙古‘国家的孩子’回家”的红色横幅,缓缓往小区门口走去,两旁的龙灯队也跟着舞了起来。

在众人的簇拥下,胡英华牵着妻子的手穿过了由龙灯队组成的“龙门”。他们抱着鲜花走在红地毯上,宜兴的亲人站在两旁,不停地喊着“欢迎回家”。此时,胡英华的7个兄弟姐妹也在家门口等待。刚看到他们,胡英华就快步上前与他们逐一拥抱。他痛哭道:“终于见面了!”哭声稍歇时,他又逐一给兄弟姐妹们献上了蓝色哈达。

胡英华在客厅内看到了父母的遗像。他立马下跪磕头,号啕大哭道:“爸爸、妈妈,五儿子回来了!你们听到了吗?”随后,他们一家人吃了汤圆,寓意着团圆。

2 亲人寻找多年无果父母带着遗憾离世

当着众多媒体记者的面,胡英华还拿出了养育他的保安嘎查村委会赠送的牛肉干和马奶酒,送给宜兴的亲人。

在团圆宴上,胡英华即兴唱起了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表达对亲人的元宵节祝福。胡英华激动地告诉记者:“回家的感觉真好。我发现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割裂不了的。”

团圆现场,记者从胡英华的二哥张勤明口中,了解到胡英华的身世。胡英华原名张勤华,1959年出生在江苏宜兴新街塍上村,在家排行第八,有4个哥哥和3个姐姐。他生下来身体就很虚弱,哭声很小,再加上母亲没奶水,实在没办法养活。后来父母与大儿子商量决定把他送到能给他“生路”的人家。正好胡英华有个姑妈在上海,他们去姑妈家住了几天,最后万般无奈将孩子放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过了一会再来看时,孩子已经不见了。大家都以为孩子被好心人收养了,根本不知道孩子被送到了孤儿院。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全家都念念不忘,但多方打听寻找无果。张勤明称,父母在世时经常对他们说:“我们还有一个儿子送走了,你们有机会一定要找到他。”此次能见到弟弟,张勤明万分高兴,“终于见到我的弟弟,完成父母的遗愿了。”

3 被多位“额吉”喂大做42年乡村教师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佳话,这些孩子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胡英华正是这些孩子中的一员。

2月11日深夜,胡英华接受记者专访时聊起往事,泪流满面。在物资急缺的情况下,养父母给他购买奶粉充饥,但这些奶粉对于身体虚弱的胡英华来说远远不够。看着啼哭不止的孩子,养母就抱着他到街上,找到有婴儿的家庭,央求蒙古族妇女喂上几口奶。胡英华称,他吃过七八个人的奶水,还吃过养家姐姐的奶水。

1980年,胡英华结婚成家,妻子是位蒙古族姑娘。胡英华当了42年老师,教过中学政治和历史,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等课程,2020年1月正式退休。

胡英华能够找到家,还要从通辽另一位“国家的孩子”常亚南说起。2008年至今,常亚南十下江南寻亲,虽然没有找到家,但帮助了多名“国家的孩子”回家。2024年12月28日,常亚南看到胡英华的报道,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常亚南告知胡英华要到公安机关采血入库,还告诉他如何联系锡林郭勒盟警方。

2025年1月14日,宜兴市大爱无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寻亲志愿者周六君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警官的电话,立马赶到宜兴新街街道堂前村塍上村寻找与胡英华有疑似血缘关系的张旭。1月15日,周六君与张旭的叔叔张勤明见面,并采集了张勤荣、张勤明等同胞5人的血样,并寄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没过多久,DNA比对成功。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也来到现场见证团圆。他通过新闻媒体呼吁:“大家不仅可以通过我们的官网找到血样采集点进行血样采集,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把血样采集后邮寄给我们。希望有寻亲意愿的‘国家的孩子’或者寻亲家庭,能主动联系我们。”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