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7%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252亿斤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聚焦全方位扩大内需着力提消费促投资
大力提振消费需求。实施服务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向发力。提振传统消费,激发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兰合、平庆、天陇、西成铁路甘肃段、兰张高铁武张段、宝中铁路“中卫至平凉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力促平凉机场尽早开工,开展庆阳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景电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力争全省研发经费达到180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5%。建设15个通用化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新培育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5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户以上、创新型企业50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0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00家。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实施“三化”改造项目300个。开工建设兰州石化12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争取建设有色金属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全面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煤炭产量超7000万吨、原油产量达1250万吨以上。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力争新能源并网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加快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力争算力规模突破10万P。新建5G基站8000个。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
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编制全省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快“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宝汉天”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打造3个以上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以上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培育一批产值超500亿、1000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牛羊菜果薯药粮种”8个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100亿元。更大力度推动“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撂荒地整治。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100个左右省级“和美乡村”。
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力实施“强省会”行动。打造酒泉、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力争“百亿县”达到一半以上。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实施“八大行动”,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1%。全面落实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完善大保护大治理格局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祁连山、子午岭、渭河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以上。全面完成重要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
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祁连山、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加快阿万仓、美仁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完成营造林560万亩。打造美丽幸福河湖25个以上。实施水资源超载区综合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空气质量改善行动。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体系。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积极申报国家碳达峰试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省委确定的339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高质量收官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实施“数据要素乘”三年行动计划。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深入推进“五转”工程。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增加图定班列班次。新建海外仓8个。创建敦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举办第三届国际友城经贸对接活动。
拓展跨省域合作。着力提升“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质效。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互动。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加强石窟洞窟、雕塑、壁画保护。构建中华文明甘肃标识体系。建设中华文化甘肃数据库。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国家级文化育人实验区。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规划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生态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链。开发红色陇东、长征会师、载人航天等经典线路。(转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