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压岁钱叫“压胜钱”,汉朝的烟花爆竹是用炭火炙烤竹竿做成的……1月11日,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一元复始:汉代的春节”主题活动,来馆内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朋友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两千多年前汉代春节与如今的不同,在动手画门神、DIY自制绒线小柿子等趣味活动中,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年味探寻之旅。
1 感受简牍中的年味
当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踏入简牍博物馆时,庄重而古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馆内丰富的简牍文物静静陈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在活动开始前,专业讲解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导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珍贵的文物展示,同学们了解到甘肃简牍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它们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珍贵记录,见证了无数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场景。那些简牍上的文字,或飘逸灵动,或刚劲有力,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政令法规,让同学们对千年前的社会风貌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在汉朝也有压岁钱,但那时候叫‘压胜钱’,也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主要起装饰作用。正面通常是一些吉祥话,如龙凤呈祥,天下太平,背面则是龙凤、乌龟、星辰等吉祥图案。”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述着当年的繁华,“在汉朝,爆竹声声一岁除,是真爆竹,当时的人们用炭火炙烤竹竿,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2 年画里面寻年味
随着导览的结束,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迎来了画门神环节。汉朝过年也有贴门神习俗,当时的门神不是秦琼敬德,而是神荼和郁垒。“相传在远古时期的东海岸边,有一座名为‘度朔山’的大山,山上长满了茂盛的桃树林。其中一处桃树丛生的地方,连接着人间与冥界的通道,被称为‘鬼门’,通过这道门,所有的鬼魂都可以来往人世,让世间陷入无尽的混乱与灾难。为了阻止恶鬼为害人间,黄帝派遣了神荼和郁垒兄弟前去镇守这道鬼门,抓捕妖魔鬼怪,将恶鬼永远关押在冥界。于是,神荼和郁垒就成了最早守护家门、佑民平安的英勇神祇。”工作人员给同学们娓娓道来。
同学们了解了门神的典故之后,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画纸、颜料整齐摆放在桌上,并介绍道:“在古代,人们相信门神能够驱邪避灾,守护家庭平安,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门神,这一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了解完门神的文化背景,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化身小小艺术家。有的同学专注于描绘门神的威严神态,一笔一画间,将门神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同学则注重色彩的搭配,大胆选用鲜艳浓烈的色彩,为门神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心得,分享绘画技巧,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不一会儿,一幅幅风格各异的门神画作在同学们的笔下诞生,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3“柿柿”如意迎新年
画完门神,同学们的热情丝毫未减,接下来还有一个趣味十足的活动——DIY自制绒线小柿子。工作人员展示了制作完成的绒线小柿子,只见它们圆润饱满,红彤彤的色泽十分诱人,精致的模样让同学们惊叹不已。甘肃简牍博物馆刘舒泊老师介绍道,“柿”与“事”谐音,绒线小柿子寓意着“事事如意”,在新年里送上这样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饱含着最真挚美好的祝福。
同学们从小心翼翼地缠绕绒线,到细致地将绒线棒穿过绒线,再到精心调整形状,每一个步骤同学都做得认真而专注。尽管过程中遇到了绒线缠绕不顺、形状难以把控等问题,但同学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办法。经过一番努力,一颗颗充满创意的绒线小柿子在同学们手中诞生。这些小柿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俏皮可爱,每一颗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智慧与汗水。
4 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次活动不但让我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遨游知识的海洋。”扬帆小学的刘姝琦同学感受到中国历史的精粹。
“我发现在汉代原来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在过年会举行驱邪仪式,还有古代小孩的压岁钱叫压胜钱,我很喜欢甘肃简牍博物馆,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7岁的钱雨小青同学兴奋地分享着了解到的知识。
“此次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欢乐中体验到传统年俗的魅力,更让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需要这种创新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走进青少年群体。通过亲身参与,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同学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千年前的年味在岁月长河中永远延续。”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解员刘舒泊老师介绍道。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