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起源于明代初年,是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去石佛沟望里面,这里的风景真好看,心上的花儿唱一遍,越唱越尕心里喜欢。”唱着这首动听“花儿”的,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市级非遗“石佛沟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张玉姐,自幼对唱歌、唱戏以及民间小调充满了浓厚兴趣的她对“花儿”情有独钟,曾在历届“花儿”会上获得奖项。
1“花儿”陪伴她度过艰辛岁月
“小时候,奶奶常常坐在炕上一边纳鞋底,一边唱着悠扬的花儿,‘一对的鸽子噢呀,虚空里飞来吧嗬呀,曾楞楞楞,普鲁鲁’,就连窗外的鸽子也被奶奶动听的歌声所吸引,而我更是陶醉在其中。”张玉姐说。
张玉姐是甘肃临洮人,今年60岁,回忆起童年时光,她的脸上泛起笑容。从小,她就被奶奶唱动听的“花儿”打动,并深深喜爱上,玩耍时嘴里也时常哼唱着各种曲调,甚至自编自唱自跳,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爱好,幻想着长大后能将“花儿”带向更远的地方。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上高中那年,张玉姐的父亲身患重病,弟妹年幼,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学业。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她对“花儿”的热爱,反而将这份热爱带到了田间地头。在劳动之余,她就会为大家唱上几句“花儿”,那份由衷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也冲淡了生活的辛劳。
在“花儿”的陪伴下,长大后的张玉姐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生活的负担却没有因此减轻,“花儿”成了她发泄内心苦闷的唯一途径。后来,丈夫不幸因病离世,让张玉姐又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此时,“花儿”就像一位看不见的亲人,陪伴她度过了艰难的生命历程。
“你去了变成白朴鸽,我家的房檐上落来,白天里给水喂个馍馍,晚上陪我坐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丈夫,张玉姐就会哼上几首“花儿”,“‘花儿’能让我内心的思念得到安抚,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张玉姐说。
2 她从田间地头走向大舞台
说起第一次参加“六月六”花儿集市,张玉姐记忆犹新。“我当时在会场旁边支起卖衣服的小摊子,一边招揽着过往的顾客,一边听着台上歌手唱‘花儿’。朋友在一旁鼓励我,让我上台试一下。”
“我真的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够进入决赛。”张玉姐笑着说:“当我站在台上演唱完,获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评委老师们的肯定,荣获了二等奖。这次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支持,让我信心倍增。自那以后,每次石佛沟的‘花儿’会我都会参加。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出增多,张玉姐的歌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生活逐渐充满了阳光,也让她对花儿的热爱与日俱增,买了好多名家的唱片,反复听反复学,对每一个花儿的曲令认真仔细地听、刻苦训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
除了石佛沟“花儿”会外,张玉姐还积极参加外地的文艺交流活动,并多次在莲花山、松鸣岩、冶力关、兰州水车园、临夏等地演出。2015年她参加了央视三台的“开门大吉”节目,和全国各民族歌手同台演出,并在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西北民歌会”上获铜奖。
3 让更多人了解花儿感受花儿
“花儿”如甘霖般滋润着张玉姐的心田,给予了她力量、温暖的鼓励。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馆的引领下,张玉姐的身影活跃于社区、学校、企业之间,不仅用嘹亮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动情演绎,也教授大家“花儿”的基本唱腔和舞蹈动作,引领人们深入领略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张玉姐向记者分享道,她曾每周坚持前往兰工坪小学,为孩子们传授花儿的知识。每当“二梅花令”“河州大令”“尕马儿令”等曲令的花儿歌声响起,孩子们的兴趣便被瞬间点燃。起初,孩子们或许还略显紧张与羞涩,但很快便不由自主地站起身,轻声跟唱,亲身感受着花儿的魅力。当唱到“一个么就尕老汉哟哟,七十七呀了么哟哟,再加上个四岁者叶子儿青呀”时,孩子们那诙谐幽默的动作与欢快明亮的歌声在教室、楼道中回荡,孩子们一边咏唱一边沉醉于花儿的独特魅力之中。
“山清水秀的好山川,川连川,花红柳绿得好看,唱过了一年又一年,几十年如一日,愿让花儿传唱上万年。”张玉姐说道,“展现花儿艺术的魅力,是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花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将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花儿、感受花儿,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光彩。”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雪芬